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产业空心化与香港民生之痛

2019年09月07日 20:4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述评:产业空心化与香港民生之痛

  新华社香港9月7日电(记者白瑜)塑料玩具琳琅满目,箱包皮具“买一赠一”,手表25元(港元,下同)一块……在位于香港岛的太原街,手推车简易铺位上摆满商品,向街巷纵深延展。

  “现在卖货的比买货的人都多了。”摊主阿峰苦笑着对记者说。42岁的阿峰在香港摆了20年摊,两个不足两米长的摊位上挂满了各式皮包、背包,一家四口的生计均系于此。

  “我冇(没有)读过多少书,高中毕业去打工也没找到什么工作,就以卖货揾食。有时一天12小时收入只有几十元。好在我们一家三代等了7年,终于申请到公屋,面积400尺(1平方米=9平方尺)。”阿峰说。

  谈到期望孩子未来从事的职业时,阿峰摇摇头:“现在的年轻人,看不到明天。打工没出路,一个月房租交下来,几乎不剩什么;可做生意呢,你看我身后的店铺,还没开业就要投一百万元付转让费、装修费,我卖货20年也没攒这么多。如果香港还是这样,这些孩子以后没有出路。”

  据了解,香港太原街市场的摊位虽简陋,但政府补贴后租金较低,在香港属于“稀缺资源”。香港岛有4000余个类似铺位,由香港五行小贩福利会等进行组织管理,还有不少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人群排队等着进来。

  阿峰们毕业择业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处于香港经济结构转型期。在经历了二战后经济复原期、工业化时期、工业服务增长期之后,香港经济由以出口带动、制造业为主导的体系,转向以港口带动、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等产业逐渐发展为香港“四大产业”。

  作为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发达经济体,香港走入“经济服务化”阶段,将大部分物质生产部门都转移到香港之外。在增强了香港作为亚太区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地位的同时,却由于经济架构过于单薄,也带来经济生态脆弱、通货膨胀等问题。香港社会贫富差距大、阶层固化的背后,是产业的高度单一和空心化。过去是工作找人——你要有力气可以打两份或更多的工;现在则是“揾工好难”。

  凝固的社会上升空间让香港“看不到明天”,而相对狭窄单一的职业选择空间,让不少以高学历进入“四大产业”的香港青年同样对未来充满忧虑。

  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毕业的姜海铖,和大多数本地同学一样,选择进入金融业,从事保险销售代理工作。在海港城办公楼工作的姜海铖,西装革履,工作环境舒适。然而不见客户时,他习惯去路边流动摊排队买肠粉解决晚餐。

  “能省则省。保险靠人脉,刚入行好难。我职业和专业不挂钩,真的可惜,可我们这个专业在香港就业选择面窄,我想早点出来赚钱,早点有机会开始供楼。”姜海铖说。

  香港富豪“产量”最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金融、投资、贸易领域,挤压了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数据,2017年“四大产业”就业人数为178万人,占香港总就业人数46.5%。失去平衡的香港产业结构,带来了社会结构及经济结构的双重失衡,已严重伤及香港未来的活力。

  特区政府已经意识到经济增长内部结构的失衡,曾尝试采用扶持多样化产业、激励科技创新等多种手段改变,并于2011年提出将文化及创意、医疗、教育、创新科技、检测及认证及环保等六项产业重点发展为“六项优势产业”。但现实情况却是,香港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比率经历断崖式下跌,重点扶植的六大产业并没有相应增长,产业调整让利被地产等行业大量“收割吞并”。

  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香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4.8%,逐年下降至2013年的1.4%,降幅为71%,六项优势产业2012年至2017年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从8.7%增长为8.9%。

  科技产业同样几经努力,但创新议题被频频政治化,掣肘明显。如特区政府为推动创新科技发展而成立的创科局,反对派为反而反,不顾社会一再呼吁停止政治虚耗的呼声,在立法会百般阻挠,生生拖了3年。

  然而,部分敏锐的香港科技产业开拓者已经捕捉到新的产业发展机遇。在登上深圳福田保税区制高点遥望香港,考察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并了解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步入新的快车道后,香港创业者、香港大学博士李德豪看到大湾区城市群在5G和大数据等方面合作的广阔产业空间。

  李德豪及其团队推出了5G智慧杆2.0即插即用模块。在他眼中,如何快速把握住5G应用市场,制定相应行业标准,才是当务之急。“我并不打算用这个来赚大钱,如何让有创意的人一起来探索5G的应用,利用香港与内地城市的各自特点建立产业生态,让中国有领先的5G技术,更有多元的5G应用场景,才是我希望的。”李德豪说。

  专家分析,香港正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期。香港与内地经济的互补性很强,香港在资金和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是空间小、市场有限,产业结构偏软,对外部环境依赖性强,而粤港澳大湾区恰恰为香港提供了“硬实力”,更大发展空间和市场体量补齐了香港科创发展的短板。香港积极融入大湾区,在发展创新科技、寻找经济新增长点等方面大有可为。

  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廖群认为:“从产业结构层次来看,香港应提升生产性服务水平,而这种丰富和提升需要建立在融合的基础上。香港可以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获得更多业务机会,丰富产业结构,抓住河套地区开发等一系列创新合作新机遇。如果把握这些机遇,香港经济能做出大的文章。”

【编辑:郭泽华】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