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随笔:聆听“尖叫一分钟”感受赛马文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香港随笔:聆听“尖叫一分钟”感受赛马文化
2009年09月13日 02: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九月六日,香港赛马会在沙田马场举行“千人武术表演”、“展览”等系列活动,庆祝赛马会一百二十五周年华诞。 中新社发 郑祚声 摄


 

    特别赛马特别的关注六月二十八日,是香港春季赛马最后一次星期天沙田日场赛会,因此赛事尤显特别。在轩尼诗道马会投注站,虽然远离沙田赛场但马迷们倍加紧张关注实况转播赛况。 中新社发 郑祚声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香港九月十二日电 题:聆听香港的“尖叫一分钟”

  中新社记者 于晶波

  在香港,要想听到声浪最大的“尖叫一分钟”,不是在上演恐怖片的电影院里,也不在明星走秀的T型台下,而是在每周日或周三的赛马场中。

  在香港,赌马和打麻将是极为普及的通俗文化,合称“禽兽文化”。有统计说,香港七百万人口里,马迷约占三分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流行一个说法——香港的统治者其实就是几个英国银行和赛马会。

  每个马季,每周两次的马赛都是巨贾豪富、职业马迷和普罗大众的集体嘉年华。而马会每年上交数目庞大的税款和善款,亦令官方对这项广受市民推崇的运动青眼有加。据称,将于十三日铿锵开锣的二00九/二0一0新马季,首项锦标赛被命名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杯”,头马马主将从特首曾荫权的手中接过奖杯。

  在新马季“大战”前夜的茶餐厅和街心公园的石凳上,摊开报纸的马迷们,目光总是迫不及待与马经版相遇。左手一张报,右手一支笔,在自己心仪的马匹上画圈标识,并盘算每一场胜算最大的买马方式,可谓是这个周末马迷们最愉快的时刻。

  十二年来,“马照跑,舞照跳”是香港回归、平稳过渡的最通俗化表达。而与之相比,一百多年来从不间断的“马照跑”,其实却早已超越了这项运动本身,不再是简单的体育或博彩,而是已成为融入城市血液的生活方式。

  在香港文人的眼中,赛马文化正是香港文化的代表,充溢华洋并处的“半唐蕃”式的混杂美学。耳朵里塞着耳机,对着大屏幕凝神思考的黄皮肤“马迷”,与捧着大樽啤酒一边聊天一边看马的金发碧眼“马迷”,在马场上“尖叫一分钟”,期待着财神爷的眷顾,是他们那一刻共同的“心跳”。

  赛马运动暗合着香港每一天的城市脉动,其魔力之大,“信徒”之广,可谓百多年来风头无两。赛马运动之所以如此风靡香江,达到交通让路,万民疯狂之程度,与赛马运动本身的魅力以及香港的城市特质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香港弹丸之地,空间狭促,只能向高度要空间。在密不透风的钢筋水泥之中,总不免有强烈的压抑感,而在一马平川的马场里,近距离感受马匹的四蹄奔腾、风驰电掣,不啻为一个极好的“精神消解器”。

  而低至十元港币的赌马门槛,亦正暗合了港人“以小博大”、“小赌怡情”的微妙心理。正因为赌马门槛极低,无论豪富或草根阶层均有机会一试身手。更有港人从赛马运动中解读出“香港精神”——曾经连胜十七场缔造世界马坛纪录的“精英大师”,便被喻指为港人永不言败、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百多年来,每周两次的马赛,成全了港人的各异心理,更成就了赛马运动的“全民属性”,令马场变成了全港嘉年华的不二场地。

  如果有一天,有人问起,香港哪一项运动能如美国NBA那样足以刮起市民“龙卷风”,那么请聆听香港的“尖叫一分钟”,答案就在那里。(完)

    ----- 港澳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