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媒:IMF和世界银行应效仿中国“基建援外”

2013年09月14日 15:54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日本《外交学者》9月13日文章,原题:中国在发展中世界的优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应效仿中国,聚焦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自邓小平上世纪70年代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将数亿人口融入到全球经济,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减少贫困。中国持续投资基础设施,重视升级水、能源、交通和电信系统,表明其了解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础。

  在取得国内成功后,中国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发展中国家,填补了IMF、WB等全球发展机构留下的公共产品空白。在帮助全球减少贫困的过程中,中国不仅获得了发展中世界的自然资源和市场,而且强化了同这些国家诸多层面的合作。中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现在是与中国关系最密切的两个地区。

  中国现代领导人注意到了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在美欧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头10年,中国将国内生产总值的9%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将公共资源分配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使得中国竞争优势最大化,并因此成为吸引外来投资者的沃土。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蕴含着发展,同时也是发展的催化剂。

  尽管历史上曾支持建设和重建项目,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IMF和WB在与发展中国家的接触过程中制定了不同目标,并逐渐以社会援助为主。政策的前后不一严重限制了这些国际机构的效率,并无意中带来副作用。

  很明显,利他主义并非中国政策的主要驱动力。中国支持这些地区建设基础设施也有局限性。比如,基础设施项目所带来的益处并不平均,中国公司总是从本国输入劳动力等。很显然,基础设施并不是万能药。西方致力于发展援助已有半个世纪历史,而中国还是一名新手。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急需的援助。

  在一国发展过程中,将资源分配给基础设施建设不难理解。然而,IMF和WB的忽视却令人费解。它们应反省应对全球发展援助的措施,否则将进一步丧失发展中国家的信赖。(作者理查德·基亚斯、史蒂芬·莫斯、弗朗西斯·庞特梅尔,王晓雄译)

【编辑:孟湘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