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踏访桂河大桥:历史记住了这座桥

2013年10月27日 16: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曼谷10月27日电 题:踏访桂河大桥:历史记住了这座桥

  作者 张毅荣

  上世纪50年代,西方经典影片《桂河大桥》在第3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大放异彩,囊括了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在内的七项大奖。片中那座建于二战期间,坐落在泰国西部泰缅边境北碧府上的桂河大桥,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如今,当记者置身桂河大桥之上,桥下美丽的桂河在落日余晖中静静流淌,袖珍彩色小火车载着满脸兴奋的游客,一趟趟在桥上穿梭往返。历史上那写满战争肃杀与伤痛的一页,似乎已被眼前如画的风景轻轻翻过。

  但是,当望向大桥一边那满目苍翠的青山时,其险峻的地势却依旧在提醒着二战时期这里发生过的腥风血雨。

  1941年12月,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其后相继侵占东南亚大片土地。为了完成对缅甸的占领,日军急需一条陆路交通线连接泰缅两国用以输送军队和后勤战略物资。在此背景下,战争史上臭名昭著的“死亡铁路”泰缅铁路,便从1942年6月起,由泰缅两地同时开工。桂河大桥作为铁路中的一段,被称作这条“死亡铁路”的咽喉。

  资料显示,其时共有6.2万盟军战俘和数十万从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尼和中国等地被强征的劳工,在日军刺刀的逼迫下参与了工程的建设。在蛇虫鼠蚁、疟疾瘴气的肆虐,以及日军残暴的虐待下,战俘和劳工们终日在悬崖绝壁、崇山峻岭间用原始简单的器械开山修路。

  恶劣的劳作生活条件让战俘和劳工们的死亡率高得出奇。有人曾形象地估计,全长415公里的轻型窄轨铁路,大约每铺一条枕木,就伴随着一条生命的倒下。以如此高死亡率为代价,原计划6年才能筑成的铁路,竟在17个月后的1943年10月提前完工。其所谓奇迹,就是这样在累累白骨之上完成的。

  如今,位于大桥东侧名为“Jeath”的战争博物馆,保留和还原了当年“死亡铁路”修筑者们所经历的恐怖与苦难。

  据导游介绍,博物馆名是用当年与桂河大桥有关的6个国家英文名的首个字母构成,即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泰国和荷兰。另一说是将“死亡铁路”英文名称(DeathRailway)中的Death首字母换成象征日本的“J”而得来。

  博物馆内,展出有当年战俘、劳工们使用过的饭盒、纸笔、信笺、新闻简报等生活物件。墙上悬挂的黑白照片和反映筑路者们生活原貌的画作,在无声地讲述着他们所经历的痛苦与哀伤。其中一幅油画的画面中,数十名战俘劳工在热带炎炎烈日下劳作,赤身裸体仅挂着一条遮羞布-日军以此方式防止他们逃跑。

  博物馆二层的玻璃橱窗里,展出了日军当年在此所用的各种枪支弹药、军刀皮鞭,当年筑路者们所遭遇的是怎样的残酷对待,由此可以想见。至于草棚中还原的日军军医对战俘进行人体实验的模型,以及陈列着真实战俘遗骸的灵柩,更是让参观者觉得阴森沉重,甚至毛骨悚然。

  记者注意到,博物馆出口处安置的一块大石上写着:“愿你拥有永远幸福的生活”。重回桥上,迷人的景色与游人的欢笑让人感觉像是走出了一段历史,心中不由更加感慨眼前生命的美好。

  但历史的伤痛又岂能轻易忘却?今天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桂河大桥,其实是日本战后作为对泰战争赔款一部分而进行修复重建的。原桥早在二战结束前夕作为盟军的重点空袭目标被炸毁,如今桥上多出的两段不甚协调的方形铁架正是重建时留下的印记。

  桂河仍在静静流淌,而战争所带来的痛苦,惟有不断勇敢正视与深刻反省,才能真正随着历史留在身后。也惟有如此,人类才能不再重演悲剧,真正拥有幸福与和平。(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