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揭秘美国监听手段:大使馆屋顶材料吸纳信号

2013年11月03日 04:07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2013年6月19日,德国柏林,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勃兰登堡门”前临时舞台上讲话,来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看着她。

  拍摄于10月25日的图片显示,美驻德使馆的美国国旗在飘扬,不远处则是德国议会建筑。

2013年6月19日,在欢迎晚宴上,访德的奥巴马与默克尔相互敬酒。

2012年5月18日,美国戴维营,奥巴马向默克尔致欢迎礼。

  美国国家安全局连默克尔都要监听,这让德国人“哭笑不得”。

  监听事件曝光后,德国政府召见美国驻德大使约翰·埃默森。结果,这位今年8月刚刚上任的外交官“被狠狠骂了一顿”。这个细节是法国媒体披露的。

  10月31日,约翰·埃默森接受德国电视二台采访时说:“我完全理解德国政府、特别是民众,对(监听)报道的严肃和强烈的反应。”

  此前一天,德国安全部门官员与美国官员在华盛顿“秘密”会面。英国媒体将此解读为“双方试图缓解由监听丑闻引发的两国关系紧张局面”。德国国防部长托马斯·德迈齐埃表示:“(监听事件)显然破坏了信任,应该恢复信任……这需要依靠双方达成一致。”

  “大使馆堪称间谍巢穴”

  按照德国媒体的报道,美国对默克尔的监听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

  2008年7月,柏林市中心一栋巨大建筑投入使用。

  数千名宾客齐聚于此,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为之剪彩,德国总理默克尔送上了热情的欢迎词。这栋建筑就在柏林的象征——勃兰登堡门旁边。德国国会大厦和蒂尔加滕公园的景色尽收眼底,默克尔的总理官邸距此只有800米。

  这里紧挨着联邦德国的政治中心——联邦政府工作区,数以亿计的预算在那里敲定,法案在那里被讨论成形。

  这栋巨大建筑就是美国驻德国大使馆。时隔五年,美国驻德国大使馆却成为尴尬所在。用德国《明镜》周刊的话来讲,驻德使团在此从事的,并非促进美德关系的外交活动。这座大使馆倒可以说是“一座间谍巢穴”。

  据介绍,这座大使馆的屋顶上装有一套特殊的窃听装置。据称美国中情局和美国国安局(NSA)就利用它来监视德国联邦政府工作区上空穿梭往来的电子通讯信号。

  而且还有证据表明,默克尔使用最多的那台手机,就是监控目标之一。

  “NSA的监控丑闻由此升至了一个新水平。”德国《明镜》周刊指出,“柏林和华盛顿之间,气氛一时紧张起来。”

  美特殊情报搜集部布局

  早在今年6月,美国“告密者”斯诺登引爆了美国国安局的监听丑闻,德国民众也被爆成为监听对象。面对德国民众对美国“老大哥”的愤怒,默克尔政府多次出面灭火。就在8月份时,默克尔的办公室主任罗纳德对公众信誓旦旦地表示,NSA的监听丑闻已结束。

  当监听丑闻殃及到默克尔本人时,政府的“脸”挂不住了。默克尔的发言人斯特芬·塞伯特表示:“总理感觉像是被扇了一耳光,因为这么多年来,她和其他许多德国公民一样,受到监听。”

  资料显示,对默克尔手机的监听,正是通过与国会大厦咫尺之遥的美国驻德国大使馆进行的。

  利用大使馆从事监听活动,几乎在每个国家都是违法行为。但有一支情报小分队,专爱“刀尖上行走”。这个小分队是美国特殊情报搜集部(SCS),由美国国安局(NSA)和中情局(CIA)共同指挥,堪称“精英部门”。

  据德国《明镜》周刊爆出的一份2010年的“绝密”文件显示,SCS在全球80多个美国使领馆都设有监听站点,其中19家位于欧洲——巴黎、马德里、罗马、布拉格以及日内瓦。此外,莫斯科、中国的香港、北京等也都在列。

  屋顶材料吸纳射频信号

  SCS的成员以“便衣”的形式,在美国驻外使领馆的掩护下工作。外交官的身份使得他们可以享有外交特权,就算监听,也很难被抓到。

  为了表明对欧盟“领头羊”的“重视”,SCS在德国设了两个监听站点,分别位于德国政治中心柏林和金融中心法兰克福。而且,两个站点无论是从器材装备还是人员配置上,都是最高水平的。

  据泄露出来的文件显示,SCS拥有自己单独的复杂监听装置,几乎可以监听任何一种时下常用的通讯工具:手机信号、无线网络以及卫星通讯。

  德国《明镜》周刊援引英国调查记者敦肯·坎贝尔的话指出,美国驻德国大使馆的屋顶上有一些玻璃状的凹痕。这些凹痕不光滑,隐藏在周围的大理石之中。但是它的材料特殊,极微弱的射频信号都能穿过。监听设备应该就藏在这些允许无线电通过的玻璃帷幕之后。而SCS成员极有可能就在这个无窗的阁楼内工作。

  消息传出后,德国震怒。他们派出了直升机对美国驻德国大使馆进行“扫描”。对大使馆的热成像扫描证实了这一点,屋顶温度明显高于建筑物其他区域。

  其实,利用大使馆进行窃听活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冷战时期,前苏联和美国的大使馆常就窃听与反窃听斗智斗勇。美国甚至一度考虑将驻莫斯科大使馆的整栋建筑拆掉重建,因为里面布满了监听装备。

  然而,这次有所不同。美国监听的,是一向自视为美国盟友的“德国”;其次,监听的层级令德国人无法容忍,既不是恐怖分子,也不是普通民众,而是德国联邦政府总理默克尔。

  专业捕捉器可监听通话

  德国《明镜》周刊还披露,有强烈的迹象表明,SCS实施了对默克尔手机的监听行动。

  一份监控文件显示,在一个手机号码的“使用者”一栏中,赫然写着“德国总理默克尔”。据默克尔身边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个号码正是默克尔经常用来和她的基民盟成员、部长以及亲密朋友往来的手机号码,通常默克尔用这个号码发短信。

  下一栏则写着谁对默克尔感兴趣:S2C32部门。S代表的是“信号情报指挥部”,2是NSA的购买和评估部代码。C32是欧洲分部代码,所以监听默克尔的命令显然来自于NSA负责欧洲信号侦查的部门。

  最值得注意的是,监控文件的原始时间为2002年,那时,默克尔还未成为德国总理。照此看来,默克尔至少已被监听了10年之久。

  不过,文件并没有表明对她采取了何种形式的监听。是仅仅记录了通话的时间和对象呢,还是通话内容都被监听了呢?

  理论上来讲,监听通话内容甚至查看其短信内容都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NSA说服了移动通讯服务商(比如沃达丰,一家英国公司)或者使用了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捕捉器(IMSI catcher),那么通话内容和短信内容自然可以一览无余。”德国盖尔森基兴应用科学大学网络安全研究所所长诺伯特·伯勒曼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IMSI catcher”,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网络基站,当其附近的GSM手机拨打电话时,手机会首先连接到这个伪装的基站,然后“IMSI catcher”在破解基站与手机之间认证机制的同时,利用互联网语音技术让用户与接听者之间正常连接并通话,从而可以拦截并记录手机用户的通话。

  考虑到美国驻德国使馆与国会大厦、总理官邸的距离,这项“应用”简直易如反掌。

  ■ 揭秘

  美修炼成监听“技术控”

  德国经济实力强大,与之匹配的军事安全能力也足够强大。从技术角度而言,面对强大的德国,美国国安局情报人员何以能监听德国总理默克尔?这是很多人关心的疑问。

  手段1

  美潜艇藏海底窃取光缆信息

  一位匿名的通信安全研究人员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占据的先发优势为其监听默克尔提供了很多便利。

  据该匿名研究人员介绍,在传播的三个环节都可以做到监听。首先是终端,不管是使用手机还是固定电话。其次是传输的路线。如果是无线,监听会相对容易些,可以直接收集电磁波,美国驻德大使馆就使用这种手段。有线通讯稍微困难些,但仍然可以做到监听,比如在传输路线上架设东西,虽然辐射小,但仍然可以收集到信息进而破解。美国就是通过这样窃听光纤信号的。至于海底光缆,难度虽然较大,但美国也已经“动手了”。

  有国内媒体报道,2005年3月服役的美国“吉米·卡特”号核潜艇,就携带有专门用于为海底电缆安装窃听装置的深潜器。该艇最大下潜水深达到600米,通过坐沉海底,释放出潜艇携带的深潜器实施监听或者将监听装置安装到光缆上长期监听。通过这种手段,美国完全有可能监听到默克尔的绝密信息。

  该匿名研究人员称,监听的第三个环节,就是进入核心交换网,进而在诸如交换机等设备上做手脚,将信息全部记录下来。

  手段2

  服务器上可查网络“行踪”

  网络也是美国实施监听的主要途径。

  民众通常认为“无国界”的互联网,其实具有非常明显的地理特点。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在互联网上实施监听则更有“优势”。

  前述匿名研究人员介绍说,通俗而言,如果把互联网理解成一张大网的话,其核心节点,大多数是在美国。不像通话线路有相对固定的路径,网络公司并不是依据用户所在地选择服务地点,而是依据其他因素,比如便宜或高速等。也许两个点离得很近,但两个点之间的路径很忙,就会选择其他的路径。

  就算你是和英国的人在社交网站“facebook(脸谱)”上聊天,网络也会通过该公司在俄勒冈州或北卡罗来纳州的大型数据中心,或通过靠近北极圈的瑞典小镇吕勒奥德上的数据中心。所以,很有可能的情况是,你我的聊天在世界上很多服务器都留有痕迹。

  包括谷歌、雅虎、脸谱在内的9个主要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都被爆出允许国安局通过“后门”进入搜集用户信息。

  ■ 观察

  监听默克尔 旨在对抗欧元?

  美媒称美方关注德经济政策变化,服务于美贸易代表

  监听丑闻曝光后,美国在欧洲盟友眼中的印象,更加“清晰”:美国就是一只“笑面虎”,表面上笑呵呵,其实,暗地里小动作不断。

  那么,为何美国非要扮演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角色呢?

  美国在德国的金融机构设立监听站点的做法,难免令人联想到经济战。

  “这一地点似乎很难用所谓的‘打击恐怖主义’来解释,倒是让人更多联想到顶级金融领域的信息获取。”德国之声评论说,“这么做是背信弃义。”

  德国《时代》周报则援引德国外交政策专家约瑟夫·布拉姆尔的观点指出,美国监听默克尔手机表明,美德在经济和货币问题上出现了对抗。德国在欧盟和欧元国家中有强大影响力,对这种对抗起着决定性作用。

  布拉姆尔认为,欧元现在成了美元的对手,这导致美国想非常详细地了解欧洲这个竞争对手的领导力量在想什么和做什么。“对默克尔手机的兴趣纯粹出于经济原因”。

  有美国媒体指出,对德国,尤其是默克尔的监听,更多的出于经济原因。美方关注主要的经济大国如德国,会在经济政策上有何变化,从而帮助美国外交官和贸易代表在相关的协议谈判中取得主动。

  美国谍报机构搜集和分析与经济事务相关的情报则是公开的秘密。实际上其他国家也在从事这方面的情报搜集工作。这实际上就是“间谍活动VS反间谍活动”。与往届政府相比较,奥巴马政府更重视搜集和评估经济情报,并为此调动更多资源。

  2009年2月、即奥巴马上任不久,中情局在每天向奥巴马汇报国际安全和威胁的基础上新增“经济情报汇报”。时任中情局局长利昂·帕内塔指出,这一变化旨在理解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情局计划聘请更多经济分析师。

  在批评美国“胡作非为”之外,德国自身也展开了反思:应减少对“老大哥”美国的依赖。现在的情况是,德国必须不那么依赖美国公司(互联网提供商、谷歌、苹果、亚马逊、思科……)以及美国政府。

  ■ “美德”监听纠纷大事记

  10月23日

  德国政府发言人塞伯特说,德国政府已得到情报,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手机可能被美国情报机关监听。当日,默克尔与奥巴马通电话,表达不满并要求对方“立即作出全面解释”。奥巴马向默克尔“保证”,美方“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监视”她的通讯。

  10月24日

  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在柏林召见美国驻德国大使埃默森,就美安全机构可能对德总理默克尔手机通话实施监听一事进行交涉。

  10月25日

  联合国多国外交官透露称,德国和巴西正牵头起草一项联合国大会决议,呼吁保障各国民众的网络隐私权。

  10月26日

  德国《明镜》周刊官网报道称,默克尔早在小布什总统主政时期的2002年就已被列入美国国安局的监听名单,当时默克尔还只是德国主要反对党的领袖。

  10月27日

  德国《图片报》报道说,美国国安局局长基思·亚历山大在2010年就已向奥巴马总统汇报了对默克尔的监听项目,但奥巴马并未阻止。此后,白宫还“订阅”了大量监听报告。

  10月28日

  美国国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黛安娜·范斯坦表示,鉴于美国国家安全局没有就针对其他国家领导人的监听活动作正式汇报,该委员会将对美情报机构的所有监视项目展开“全面审查”。

  10月29日

  美国国会议员就监听外国领导人电话的传言,质询美国国安局局长基思·亚历山大和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

  10月30日

  德国对外情报部门联邦情报局局长格哈德·申德勒说,德方从未借助驻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大使馆从事对美监听活动。

  10月31日

  德国在野党绿党联邦议员施特勒贝勒在俄首都莫斯科与美国“告密者”斯诺登会面。后者表态愿意“有条件赴德”,协助调查美情报机构“监听门”。

  11月1日

  德内政部长汉斯·彼得·弗里德里希表示,德方愿就美国情报机构可能针对德国进行的监听活动与斯诺登接触。

  数十年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美国是关系密切的朋友和伙伴。这类朋友和伙伴之间不应该有监视政府首脑通信的行为,这将严重损害信任。这类行为必须立即停止。

  ——默克尔的发言人斯特芬·塞伯特

  我确信,无辜的人在受到(监听)侵害,但(美方)目的是努力搜集信息……是的,有时候,(情报活动)做过了头。

  ——美国国务卿克里

  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听项目挽救了数以千计民众的生命,不止在美国,还包括法国、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美国共和党籍联邦众议员彼得·金

  如果我们去谈判,我们会有这种感觉:跟我们谈判的人先前已经知道我们想要的一切,我们如何相信对方?——欧洲议会主席马丁·舒尔茨

  B04-B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高美

【编辑:燕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