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美步调不一令安倍尴尬 分析称两国战略难兼容

2013年12月05日 09: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2月5日电 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引起日本的强烈反应,日本新华侨报网12月5日发表分析文章,指出日美刚开始在面对中国防空识别区显得步调一致,但随后分歧日益明显,根本原因在于日美的国家战略难以“兼容”。

  11月24日,美国防长哈格尔发表声明,称美国在此区域内的任何军事行动都不会因中国设立防空识别区而改变,并重申《美日安保条约》第5条适用钓鱼岛。

  25日,美国两架B-52轰炸机在没有知会中方的情况下进入中国防空识别区。

  26日,美国防长哈格尔与日本防相小野寺五典、国务卿克里与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进行了沟通,确认了不承认中国防空识别区的共识,再次承诺携手应对此事。

  28日,日本自卫队F-2A型战斗机和F-4EJ型战斗机编队也在未通报中国的情况下,进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

  文章指出,这些动向表面上显得美日步调一致,但随后两国分歧逐渐显现。先是美国国务院书面提出,美国政府一般鼓励美国航空公司遵守外国有关提供飞行计划的要求,与日本政府竭力阻止本国民航公司向中国提前通报飞行计划形成强烈对比;再是美国副总统拜登访日,就防空识别圈连拒安倍三大要求。

  日本《读卖新闻》11月30日报道,据消息人士透露,安倍将与到访的美国副总统拜登发布要求中国取消防空识别区的共同文件。但安倍提出的三项最关键要求,即发表共同声明、要求中国撤销防空识别区、美日采取统一立场阻止航空公司向中国政府递交飞行计划书,均遭拜登拒绝。

  另一方面,对于日美此前的言行,中国已做出有理有据的回应,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就两架美军飞机于北京时间11月26日进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并飞越钓鱼岛区域,中国军队全程监视,及时识别,判明了美方飞机类别。中国国防部强调,依据东海防空识别区航空器识别规则公告,中方将对在东海防空识别区内的任何航空器的活动进行识别。中方有能力对相关空域实施有效管控。

  就日本不承认东海防空识别区、不满识别区覆盖钓鱼岛区域,中国外交部强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覆盖这一区域完全合理合法,日方无权对此说三道四。目前钓鱼岛局势完全是日方错误行径造成的。中方敦促日方立即停止借题发挥、制造摩擦、损害地区稳定的言行,为地区和平稳定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有媒体以“美国老大捉摸不定 日本处于尴尬境地”为题,对美日的分歧进行了报道。但文中指出,通过对奥巴马政权“战略再平衡”和安倍政权“实现国家正常化”这两项国家战略的考察,不难发现,日本的“尴尬“并非缘于美国“捉摸不定”,而是两国的国家战略难以“兼容”。

  前美国防长帕内塔曾撰文指出,“战略再平衡”有四项内容构成:1、强化美国在亚太的存在;2、强化美国在亚太的投入;3、强化美国与亚太盟国的关系;4、维持和稳定亚太局势。

  文章认为,美军机在中国划设航空识别区后即“不期而至”,不就是“强化美国在亚太的存在”? 哈格尔发表声明,称“美国将坚定不移履行对盟友的义务”,重申“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钓鱼岛”,不就是“强化美国与亚太盟国的关系”?

  文章强调,如果将美国的反应,特别是重申“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钓鱼岛”解读为“力挺”日本,则显然是错误的。文章指出,必须清楚美国如此反应和表态的目的,是“反对任何单方面的强制性的行动改变已确定的情况”,以避免中日爆发武力冲突。

  文章指出,将自卫队升格为国防军、修改和平宪法,不仅是安倍的政治夙愿,也是日本自民党2013年度行动计划。若东海局势风平浪静,有何理由实现这一目标?这难道不是日本在中国划设防空识别区后反应强烈的主要原因?

  不过,文章指,今年6月13日,奥巴马和安倍通电话时,强调“确保东海稳定和寻求对话的重要性”。7月25日,拜登和安倍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时强调:“当事各国都应采取必要措施,缓和紧张局势”,基于同样目的。因为,“维持和稳定亚太局势”,是美国“战略再平衡”的主要目标。

【编辑:程兰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