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分析称安倍急求美撑腰 拜登令其失望

2013年12月07日 15:4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美国副总统拜登7日结束了对东亚三国的访问。访问期间,他先后与日本、中国、韩国领导人会晤,就双边关系、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分析人士指出,拜登访华期间与中方领导人达成共识,双方将积极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这对世界来说是一个重大福音,因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同最大发达国家的关系走向对全球形势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何拜登此访让急于寻求美国撑腰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感到失望了。

  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观察人士认为,拜登访华是此次东亚之行的重头戏。在同中日韩三国的关系中,美国与日韩的军事同盟关系十分密切,美国也一直把美日同盟关系看作其亚太战略的基石,但除此之外,在美国眼中,对华关系的分量在其他几乎所有方面都更重。

  分析人士指出,拜登访华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中美双方一致认同,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努力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在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谈时,拜登表示,美中关系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方赞赏习近平主席为推动美中关系体现出的战略远见和务实态度,积极致力于同中方一道,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基础上,建设美中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如拜登所说,中美关系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与美国关系将来发展前景怎样,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还关系到整个地区乃至全球的形势。拜登的访问实际是双方进一步落实两国元首关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共识的一个重要步骤。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贾秀东认为,拜登在会谈中说“中美关系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代表了美方主流的判断和奥巴马政府的认识。拜登在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制定和日常运作中拥有重要影响力,是奥巴马倚重的对象。拜登此次访华同中国领导人面对面地沟通,对两国推进务实合作、管控各种分歧十分有益。

  贾秀东说,有报道称拜登这次访问期间同习近平主席在一起交谈的时间累计长达5个半小时,这说明双方都很重视这次访问,要谈的问题也很多。双方在接触和会谈中都秉承了坦率、建设性的风格,求同存异成了主旋律。这是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好兆头。

  加强美日、美韩合作

  3日傍晚,在此次东亚行的首站日本,拜登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会谈。安倍首先发言,并第一个谈到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问题。与日方的高度重视相比,拜登几乎是在发言的最后部分才提及这一问题,他敦促日本与中国构筑危机管理机制和富有成效的对话渠道。

  与此同时,拜登也不忘安抚日本,强调美日同盟是东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基础,两国要在全球范围内强化合作。

  此外,拜登与安倍还就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日韩关系、驻日美军基地迁移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分析人士指出,拜登此访既没有像日方希望的那样与安倍发表联合声明,也没有与日方一起要求中方撤销防空识别区,这让安倍及日本政客颇感失望。但拜登的这番表态其实并不令人意外,因为美中关系不会也不可能被第三方“绑架”。权衡利弊得失,美国显然知道谁对它来说更重要。

  有日本媒体分析说,虽然美国是日本的盟国,但并不会在防空识别区问题上过于为日本撑腰。美国将美中关系定位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要与中方构筑新型大国关系,自然不会因为防空识别区问题而损害美中关系大局。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伯江说,从拜登的表态看,美国在东海防空识别区问题上基本上把握了平衡,既显示了支持盟国日本的姿态,又回避了与日本采取实质性的统一步骤。而日本原本就对美国能否在关键时刻靠得住心存疑虑,双方在防空识别区问题上的立场差异会强化日本的危机感,预计日本未来会进一步加强战略上的独立行动能力,“借壳”美日同盟来发展壮大自身军事力量。

  6日,在东亚行的最后一站韩国,拜登与韩国总统朴槿惠进行了会谈,双方表示将继续推动两国的战略同盟关系。

  协调韩日关系是拜登此访的目的之一。拜登表示,韩国和日本是美国的两个重要盟国,希望两国能尽快消除障碍、改善关系。朴槿惠则表示,期待日本为此采取有诚意的举措。

  拜登还在韩国延世大学发表演讲时谈及中美关系,称积极的、建设性的美中关系不仅有利于美中两国,也符合亚洲和世界的利益。他建议美国的亚洲盟友之间加强合作,同时努力与中国建立起“正确”的关系。

【编辑:李夏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