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分析:马航事件或成美国应对乌危机新着力点

2014年07月21日 09: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17日晚,马航MH17号航班坠毁于乌克兰东部,机上人员全部丧生。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此发表讲话,称这是一场全球性灾难,凸显了乌克兰局势的严重性,强调事件发生在俄罗斯支持的乌克兰分离势力控制地域,美国将随时提供援助,并将继续领导解决乌克兰危机。此前不到24小时,美国及一些欧盟国家刚对俄发动了新一轮严厉制裁,以惩罚拒不合作的俄罗斯。马航事件可能成为美国应对乌克兰危机的新的着力点。

  奥巴马表示,他已经与马来西亚、荷兰和乌克兰领导人通过电话,并将继续与澳大利亚总理及其他国家领导人联系,来对这一灾难做出回应。

  “可以肯定,对于欧洲和全世界来说,事件是一次警钟,告诉人们乌克兰东部地区不断升级的冲突局势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种后果不会仅限于当地,这种后果也不会被遏制。”奥巴马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一架载有来自许多不同国家的亚洲民航客机,在欧洲上空被毁灭,这是一场全球性的悲剧,国际社会必须立即进行可信的调查。”

  美国对俄罗斯实施新的制裁后,因为害怕损害经济合作关系,顾忌对俄罗斯能源的严重依赖,欧洲拒绝采取同样严厉的措施。但此次马航客机遇难者中的一半多是荷兰及欧盟国家公民,荷兰首相马克·吕特称,荷兰举国哀痛,“这个美丽的夏日以最黑暗的方式结束了”。

  分析人士指出,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都将促使国际社会更关注乌克兰,注意莫斯科在其中“推波助澜”的作用,国际社会可能支持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要求严惩肇事者及其支持力量的舆论可能使欧盟国家领导人面临新的压力,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估对待俄罗斯的方式。路透社引述一名美国官员的话称,一些人原以为乌克兰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现在他们发现自己错了,马航事件动摇了一些欧洲国家原以为乌克兰危机大体可控的观点。

  当前,欧洲官员的反应仍颇为谨慎,不愿归咎于任何一方,表示仍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信息去作出结论。《纽约时报》引述美国前驻乌克兰大使赫布斯特的话表示:“最终,这会增加欧洲的压力,促使他们采取一些很久之前就应该采取的措施。但反对采取强硬措施的力量仍然强大,所以它不会消失。只是他们的立场刚刚受到了猛烈冲击,所以欧洲应该会采取一套更强硬的制裁措施。”

  18日,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副助理罗兹表示,奥巴马已经与英国首相卡梅伦、德国首相默克尔通过电话,讨论乌克兰局势并明确表示,如果俄罗斯不改变立场,“欧洲应该采取更严厉的措施”。

  相较大力强调事件的警醒价值,奥巴马在对事件真相的表态上还是小心翼翼。奥巴马称,更多的信息将在一天、两天,一周或者一个月出现,人们要警惕“跑到事实的前面”。对于是谁下令发射的导弹、事情是怎么发生的等关键问题,仍需要去发现更多的证据。但奥巴马也强调,俄罗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说,当前乌克兰东部的乱局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因为俄罗斯支持那些分离势力。

  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前官员塞缪尔·查拉普分析认为,俄罗斯可能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一是马航事件成为一个为临界点,让俄罗斯人退后一步。普京不希望这样的事件发生,但如果向大量缺乏训练、不可靠的人提供精良武器,出现眼下这种情况的风险就会大幅上升。二是普京可能会认为,反正美俄关系已经降到冷战后的冰点,跟西方社会对抗也没什么损失,因此反而会继续加大对乌克兰民间武装的支持力度。

  奥巴马称,在此前的通话中,他已经向普京总统明确表示,美国希望优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乌克兰危机,但普京总统和俄罗斯政府必须做出战略抉择:是继续支持试图推翻乌克兰政府的那些使用暴力的分离势力,还是与乌克兰政府一道努力,达成一份考虑所有乌克兰人利益的停火及和平协议?

  在普京与奥巴马通话后,克里姆林宫发表了一份简短声明,称双方详细讨论了乌克兰危机,普京反复表示需要立即达成停火协议。此后,普京还表示,如果世界和平,如果乌克兰东南部没有重新陷入战争,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奥巴马则继续警告称,只要俄罗斯继续支持乌克兰分离势力,美国有能力使俄罗斯付出更大代价。(记者 刘平)

【编辑:吴倩】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