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惠特拉姆研究院:触摸澳大利亚的改革年代

2018年08月15日 19: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悉尼8月15日电 题:探访惠特拉姆研究院:触摸澳大利亚的改革年代

  中新社记者 陶社兰

  对澳大利亚人来说,Medicare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对它的来历,不少人不甚了了。这个全民医疗保险最早是由惠特拉姆政府于1975年作为Medibank提出来的。座落在西悉尼大学的惠特拉姆研究院的一个展览,详细展示了这位受人尊敬的政治领袖为澳大利亚带来的改变。

  高夫·惠特拉姆是澳大利亚第21任总理,1972年12月2日当选。在任职的3年里,他引领澳大利亚走上改革之路,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征兵制和联邦罪犯死刑制度,引入全民医保制度和免费大学教育,给予女性同等社会地位,承认土著人土地权利,等等,在澳大利亚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进惠特拉姆研究院,历史的痕迹处处可见。这座建筑物是建于1813年的女孤儿院,曾被遗弃,2012年重建后,在这里成立惠特拉姆研究院。记者看到,这座建筑物仍然保留着原有的主体结构,斑驳的墙壁、废弃的洗手盆,瞬间将人们拉回到百年前。

  带领记者参观的西悉尼大学澳中艺术与文化研究院院长王腊宝说,惠特拉姆研究院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政策研究院,是一个领先的国家公共政策研究、对话和辩论中心。其中的展览“变化中的澳大利亚:惠特拉姆时代”(A Changing Australia:the time of Gough Whitlam)收藏有35000多件展品,包括文字、图片、录音、视频等,全面反映了惠特拉姆的个性、他执政的政府、他的公共生活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我每一次去那里都很受启发,我为澳大利亚或者说人世间有这样的人而深感欣慰。”他说。

  上世纪70年代初,还处于封闭状态中的中国引起惠特拉姆的注意。1971年,惠特拉姆率领工党代表团访问中国,与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等举行会谈。1972年12月21日,在当选总理3周内,惠特拉姆就实施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建立两国正式外交关系的举措。这一远见卓识之举,让惠特拉姆被人们尊称为“中澳建交之父”。展厅里正在播放着的一段由中国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真实地再现了1973年惠特拉姆访华时的活动轨迹。

  记者在展厅里偶遇一对正在观看展览的母女。母亲Anna告诉记者,她们就住在附近,她们一家是4年前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移民到悉尼的。“既然生活在这里,就要了解这里的历史。这个展览让我们近距离接触到澳大利亚历史。”

  惠特拉姆研究院还发布研究报告并全年开展活动,探讨广泛的公共政策。2017年,澳大利亚首任驻华大使斯蒂芬·菲茨杰拉德在惠特拉姆研究院名为“高夫·惠特拉姆演说”(Gough Whitlam Oration)的讲座中,谈及澳中关系。他回忆起1973年4月前往北京,怀揣着一份如今已成为历史性文件的信函。这封8页纸的信函是惠特拉姆交给他的,而他当时是驻华大使。这封信谈到澳大利亚发展对华关系的构想以及长远目标。他认为,这份历史性文件的主旨仍然切中如今的现实。

  展览厅里,有一幅黑白照片:1973年,惠特拉姆访问北京时,耳朵贴在天坛回音壁上,倾听着。作为首任驻华大使,菲茨杰拉德就站在他的旁边。如今这一幕已经过去了40多年。(完)

【编辑:李夏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