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大国优势仍存 全球产业转移不会因危机停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新兴大国优势仍存 全球产业转移不会因危机停顿
2009年01月23日 14:29 来源:环球杂志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最近,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拖累发达国家实体经济下滑,以新兴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开始受到明显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减速、原油等资源品价格大幅回落导致一些依赖出口贸易的新兴国家收入锐减,一些新兴国家的资本市场遭遇重挫,甚至不得不采取临时停市的举措借以稳定市场情绪,而最近发生在印度金融中心孟买的恐怖袭击又引发了外资对印度投资环境的恐慌。这一系列的事件,令新兴大国的崛起进程遭遇到巨大冲击,也引发人们对新兴大国的前途的猜疑。

  但即便这样,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及其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上升,仍属于某种阶段性的趋势而不会轻易改变。

  从近期看,新兴大国遭受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相对较小,今年经济增长仍可谨慎乐观。这些国家金融体系或开放程度有限、或比较健全、或资金较为充裕,有能力抵御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也有能力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方式实施宏观干预,防止经济大幅度滑坡。

  虽然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难免导致新兴大国的出口下降,但发展中国家间经贸活动可望保持相当活力,并在危机过后提升到更高水平。如巴西现有外汇储备2000多亿美元,金融危机发生后外逃资金只有50亿美元,外债累计不足900亿,2008年经济增长有望达到5~5.5%,高于拉美平均水平。巴西政府最近的经济加速计划在未来四年将投资3000亿美元,仅巴西开发银行2007年以来就已投资840亿美元。而中国政府也推出巨额投资计划,力保来年经济较快增长,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大力提升民生水平以拉动内需,尤其举世关注。俄罗斯与印度也有望分别实现5.5%和7%的增长。

  总之,新兴大国总体上有望保持较高经济增长,从而成为世界经济避免衰退的压舱石与恢复增长的发动机。前不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就认为,世界经济正越来越依赖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表现。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指出,美国经济之所以到目前还未陷入严重衰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世界经济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仍保持增长,而这有利于美国出口。

  从中长期看,新兴大国的群体崛起态势不会因危机而逆转。首先,能源资源价格回调属短期现象。冷战后世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全球化使市场容量急剧扩大,需求持续旺盛导致产能扩张。此波金融危机源于经济持续繁荣引发长期利好和投机泛滥而监管缺失,并非产能、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当前企业经济活动下降多属对近期前景缺乏信心。

  在全球产能扩张的背景下,能源资源价格上升当属基本趋势。一俟金融形势趋于稳定、各国刺激经济措施效用显现、社会信心稳定,经济活动有望逐步回升,从而拉动资源能源价格回升,俄罗斯等资源能源出口国的境况将有所改观。如果这些国家能够充分利用能源资源出口收入,加快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调整,就能为长远可持续发展插上翅膀。

  其次,新兴大国的比较优势仍在,全球产业转移的长期趋势不会因危机而陷入停顿。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持续繁荣和新兴大国群体崛起,一个重要因素是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发达国家经济竞争加剧与全球产业转移加速,为“金砖四国”等发展中国家实现追赶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实体经济步履维艰,只能促使更多企业向外看。同时,危机也为新兴大国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契机。近年来,汽车零部件生产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美国汽车巨头计划采购中国自主品牌生产的发动机,只是汽车行业全球产业转移的信号和序幕。孟买恐怖袭击难免恶化印度的投资和旅游环境,但它不可能改变信息特别是软件生产大量转向印度的趋势。巴西、中国和俄罗斯竞相投资发展民用客机,以及发达国家重视开拓发展中国家环保产业市场,都将为新兴大国未来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此外,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凸显新兴大国地位不可替代。当下金融危机涉及广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创新迫在眉睫,恐怖袭击此起彼伏,索马里海盗震惊世界,北极冰川迅速融化等极端气候变化惊人,地震、飓风和海啸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成倍上升。应对这些问题,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新兴大国的地位和作用将越发举足轻重。(王在邦)

  环球杂志稿件,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该刊联系

【编辑:李洋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