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在英国:发展新能源 新模式向世界推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低碳经济在英国:发展新能源 新模式向世界推广
2009年07月08日 18:58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从人类钻木取火开始,碳基燃料就和文明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蒸汽时代的煤炭到电气时代的石油,这些传统碳基能源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当然,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整个生态系统也为之付出了相应的代价: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大规模使用碳基燃料,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了40%,如果听任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到2100年时,全球气温将上升1.8到4摄氏度。

  面对全球变暖这一世界性问题,英国开出“药方”是:发展低碳经济。英国认为发展高效的低碳技术并进行全球推广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英国能源与环境变化部6月26日发表的题为《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报告称,低碳经济对英国和全世界都有益处。

  英国认为,低碳经济不仅关系到气候变化的长久大计,也是摆脱当前经济衰退的一剂良药。在英国,低碳经济及相关产业每年能创造超过1000亿英镑的产值,并为88万人创造就业机会。低碳产业已经成了英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了种好这棵“摇钱树”,在2009年度的财政预算中,英国政府在低碳经济相关产业中额外追加了104亿英镑以促进其发展,而其重点又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发展新能源

  今年4月,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财政大臣阿利斯泰尔·达林在公布财政预算的同时,也宣布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碳预算。而要完成这项特殊的预算,低碳的绿色能源推广是重要一环。根据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其中3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相应温室气体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新能源推广是完成任务的关键,而风能利用是英国新能源利用中的一大重点。

  英国是一个风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英国第一个海上风力发电站2000年12月获准建设,经过近10年的发展,英国已成为全球拥有海上风力发电站最多、总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目前英国来自岸上及海上风力发电站的电量足够供应150万家庭使用。其中,海上风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20%。目前还有5所在建发电站,到2009年末可以使总装机容量增加到80亿瓦。此外,据英国风能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称,未来10年英国计划再增加250亿瓦的海上风能发电设备,到2020年,英国风力发电总量预计将达330亿瓦。这意味着英国计划建成的海上风力发电能力几乎要占到全球市场的一半。为了到2020年实现欧盟所定下的再生能源目标,英国政府计划将陆上风电场的发电量增加到目前的六倍。

  英国风能协会经济学和市场主管戈登·埃奇对本刊记者说:“对于新能源项目来说,在其发展前期来自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英国政府在前期就给予企业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补贴。新能源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我知道在上海要建一个海上风力发电站,香港也要来一个,我们和中国可以有很好的合作。”

  向世界推广新模式

  英国正在着力将“低碳经济模式”向全世界推广。英国首相布朗6月26日发表演讲说,发展中国家不应再延续发达国家历史上的那种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因为旧模式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成本,发展中国家可以考虑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模式。

  英国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向低碳经济转型是现实需要,因为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干旱和洪水的影响,应对手段也相对匮乏。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实施低碳经济以抑制气候变化有着更紧迫的需求。

  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埃德·米利班德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发展高效的低碳技术并进行全球推广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英国会与发展中国家分享低碳技术。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发展中国家情况各不相同,差别很大,因此推行低碳经济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提议发达国家应该给发展中国家尽可能多的技术和财政支持。其中包括到2020年时发达国家共同建立一笔基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转变生活方式

  英国正在运用多种手段引导人们向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转变。例如英国要求所有新盖房屋在2016年达到零碳排放。《通向哥本哈根之路》报告称,建筑节能是执行低碳经济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比如简单地给窗子换上双层玻璃,这个举动就能每年省下80镑的能源费用。

  布朗首相多次公开呼吁政府官员购买使用环保汽车。一些绿色组织在促进全社会养成节能习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以多种方式提供和传播低碳经济信息与知识,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指引,循序渐进地改变英国人的生活方式。记者在英国的街头接到过不少算经济账的公益广告:“充电器不用时拔下插头每年能节约30镑,用多少热水就烧多少每年能节约25镑,换个节能灯每年能省60镑”。

【编辑:李洋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