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人道危机加剧 奥巴马可能改变布什孤立政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加沙人道危机加剧 奥巴马可能改变布什孤立政策
2009年01月09日 17: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月9日电 以色列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已进入第十四天。持续的攻击使巴勒斯坦死亡人数增加到近800人,3200人受伤,其中34%为儿童,人道主义工作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但由于以色列军方的阻挠,救援工作被迫暂时中断。

  另外,9日早些时候,面对不断增加的伤亡数字,安理会终于在长达三天的讨论后通过呼吁停火决议。投票时,美国再次站到了以色列一边。

  人道救援工作被迫暂停

  据法新社报道,9日有目击者称,1月4日,以色列步兵曾将大约110名巴勒斯坦人集中到一处居民住所内,其中一半都是儿童,警告他们不要离开。但24小时后,以军向这间房子不停开火,致使约30人死亡。

  这一消息传出后,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称这是自以军袭击加沙以来“最严重的事件之一”,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加沙日益加剧的人道主义危机。由于连日来以军一些令人震惊的举动,救援工作最近两日被迫暂停。

  8日,在以军宣布的3个小时临时人道停火期间,联合国一辆运送食品的货车遭到以军袭击,至少造成1人死亡。当天,专门负责巴勒斯坦难民事务的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UNRWA)发言人宣布,因以色列军事行动威胁该机构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该机构决定即日起全面暂停对加沙难民的援助。

  另外,国际红十字会方面还对以色列阻挠救援工作表示了不满。该组织行动部主任皮埃尔.克雷恩布尔指出,以军对平民百姓和住宅、医院及水电供应等民用设施不分青红皂白地直接攻击,是国际法律不允许的违法行为。他表示,以军即使知道有平民伤亡,但却不去帮助伤者,也不让红十字会及巴勒斯坦红新月会施救,违反了依国际人道法应照顾及疏散伤者的义务。

  目前,美国等国已经发出呼吁,要求扩大加沙人道主义走廊,延长向加沙居民运送基本物资的时间。

  安理会艰难达成一致

  战火中也有好消息传来。纽约当地时间8日晚(北京时间9日上午),联合国按理会终于在经过三天讨论后,以14票通过1票弃权,通过了第一八六0号决议,呼吁巴以立即在加沙地带立即实行“持久的、受到全面尊重的停火”。决议同时呼吁在加沙地带救援物资的发放不受阻碍;欢迎旨在建立和开放持续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走廊及其他机制;呼吁各国开展国际努力,以缓解加沙的人道主义和经济局势;吁请各国努力为加沙实现持续停火和和平创造条件;鼓励采取实际措施实现巴勒斯坦内部和解。

  同时,该决议还对一切针对平民的暴力和敌对行为,以及所有恐怖主义行为予以谴责,对埃及新近提出的停火倡议以及正在进行的地区和国际调解努力表示欢迎。

  据悉,这一决议是在法、美等西方国家和利比亚代表的阿拉伯国家经过激烈讨论后达成的。此前,法国提出了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主席声明草案,而利比亚则提出了要求立即停火决议草案。

  奥巴马可能与哈马斯接触

  安理会就停火决议进行投票时,美国投下了弃权票,再次显示“坚定”的以色列盟友立场。对于这种结果,各方并不奇怪,因为前几次加沙问题讨论正是因为美国反对而得不到通过。而且就在全球谴责以色列军事行动时,布什政府还是把问题归结到哈马斯头上。

  《大公报》在分析美国在加沙局势中的利益时表示,美国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支持以色列,消灭哈马斯,为以后的和谈奠定基础。哈马斯作为中东地区最强硬的伊斯兰激进势力,对以色列和美国都是威胁,是美推行其中东战略的最大阻力。因此,即使哈马斯击败法塔赫,取得巴勒斯坦政权,在中东站稳了脚跟,美以也一直把它视为恐怖组织,拒绝与其对话。这就是美国这次为什么积极斡旋,却始终将矛头指向哈马斯的重要原因。

  不过,据英国《卫报》今天报道,由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孤立哈马斯政策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因此,奥巴马准备放弃布什的政策,与哈马斯进行接触。新美国基金会美国战略项目主管史蒂芬-克莱蒙斯称:“奥巴马政府可以派出秘密特使,采取类似六方会谈的方式。布什政府全面孤立哈马斯的政策将结束。”但一位中东专家警告称:“他们很可能不会公开发布与哈马斯进行接触的消息。”

  三位了解内情的人士称,奥巴马政府可能通过美国情报部门与哈马斯进行接触。此前有一些新闻媒体报道称,理查德-哈斯将成为奥巴马政府的中东问题特使。哈斯支持与哈马斯进行低级别的接触,条件是哈马斯与法塔赫进行和解、哈马斯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他们称:“奥巴马政府将致力于在关键议题上与关键各方进行谈判。”

【编辑:吴翔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