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征集“十二五”规划 不复制发达国家“老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北京征集“十二五”规划 不复制发达国家“老路”

2010年08月16日 15:01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昨天(15日)起到本月27日,“建言‘十二五’,共话新蓝图”活动进入专题建言的第四主题,这也是最后一个主题。截至今天上午,已经有164名市民通过首都之窗网上留言、电子邮件、短信、热线、信件、传真等方式,提出了246条意见和建议。

  本月28日,本报将联合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新闻大厦二层会议室召开第四场市民建言会,由北京市相关领导到场听取市民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不复制老牌世界城市模式

  “绿色”和“低碳”,如今已经成为社会上非常时髦的词汇。实际上,“绿色”指的是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烟尘等有害污染物。而“低碳”则指的是降低二氧化碳、甲烷等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城市越大,交通越拥堵,空气污染也越严重,相比之下,看起来反而是中小城市更加宜居。对于北京来说,既要建设现代化的世界城市,还得要建设宜居、绿色的城市,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对于这一问题,北京节能环保促进会会长王维城表示,以老牌世界城市伦敦、纽约、东京为例,这些城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今天全球二氧化碳浓度达到385ppm,这个数是工业革命前的1.5倍以上,这主要就是这些发达国家历史上高额碳排放的结果。

  不过,北京创建21世纪的世界城市,不能复制老牌世界城市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要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王维城称:“越是后发展,越要先规划,越是后发展,越要注重生态环境。”21世纪的世界城市应该是最宜居的绿色家园,在生态环境方面,应该是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示范能力的国际大都市。

  北京碳排放量是全国1.3倍

  北京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碳年平均数明显高于伦敦、纽约和东京,特别是在供暖季的时候。王维城表示,这主要是由于煤炭在北京的能源结构中有较高的比例。再加上北京私家车在出行方式当中比重过高、垃圾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比例较低等,这都将导致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因此,这就需要北京进一步调整供暖方式和产业结构。

  而从另外一方面看,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19.3吨,纽约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美国人均碳排放量的43%;日本全国人均碳排放量是9.6吨,而东京的人均碳排放量则是日本全国碳排放量的68%。那么北京呢?王维城表示,2008年的时候,全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5.3吨,北京的碳排放量已经达到了6.91吨,是全国的1.3倍还多。这就说明北京处于高速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历史阶段,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的升级。

  建议控制机动车总量

  “十一五”以来,北京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并借助举办绿色奥运的契机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节能减排取得了重要进展。“十一五”的前四年,北京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累计下降了37%,化学需氧量总量累计下降了14.8%。其中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指标已经提前实现国家下达的目标。仅2009年一年的时间,全北京万元GDP能耗就比2008年降低了5.57%,万元GDP损耗降低了8.12%。

  王维城提出,北京要想建设宜居的绿色城市,首先就是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并下大力气改变供暖方式。再有,就是要推进绿色交通的发展,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北京市的机动车总量,同时减少三环路以内机动车的在路行驶量。

  另外进一步严格北京地区机动车的排放标准。在优化城市废弃物的处理方式方面,应当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同时增加垃圾的焚烧量。对于大城市来说,垃圾焚烧处理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J204

  市民参加建言会步骤

  1 报名——“写意见”

  您可以就第四主题“如何营造舒适环境,让绿色引领生活”,通过手机短信、邮件、写信等方式提出建议;

  2 等待电话联系

  如果您的建言被选中,工作人员将电话联系,具体告知您参加市民建言会的步骤;

  3 建言方式

  自今日起,请您对第四场建言会的话题“如何营造舒适环境,让绿色引领生活”发表意见。

  a.短信平台:HD空格+建言内容,发送至10669500010

  b.首都之窗网上留言

  c.电子邮箱:125@beijing.gov.cn

  d.热线电话:65159043

  e.传真:010-66418227

  f.信件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天银大厦4020室,邮码:100031。(请注明:“十二五”规划公众建言)(张楠)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