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将造第一艘极地破冰船 国家海洋局公开征名

2011年10月27日 16:23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将造第一艘极地破冰船国家海洋局公开征名
“雪龙”号破冰船资料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大部分队员今天(27日)在上海集结,11月3号将从天津再次奔赴地球的最南端,直驶南极。而更令人关注的是中国极地科考队将很快开始打造第一艘极地破冰船,"雪龙号"会在旅程中增添一位新伴侣。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介绍,预计这艘破冰船将在2013年底建造完成,投入使用之后将大大提高我国在基地的科考能力和水平。

  27年来,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一直是单船作业,从1984年的"向阳红10"号、到1986年的"极地"号和1993年从乌克兰购进的"雪龙"号,三代极地考察船在南大洋海洋调查总时间还不及美国1艘考察船1年的调查时间。可以说,长期以来的单船作业,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极地海洋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随着气候变暖使两极冰帽锐减,北极航道有望开通,现在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加大对极地的科考力度,而新建的这艘破冰船不仅将破冰能力大大提高了一个档次,还增强了运输装备和保障能力。

  新建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将采用国际先进的最优船型设计,电力推进系统,破冰等级为PC3,连续破冰速度为2-3节,船舶主尺度为长100米-120米,宽20米-24米,最大吃水9米,轻载排水量8千吨级,续航能力2万海里,载员90人。

  中国目前在一条船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隔年去一次北极,所以目前为止南极虽然去过27次,但是北冰洋只去过4次,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考察船。增加一条船,就能形成一个船队,更好的完成南北极的考察任务。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杨慧根这样评价即将问世的破冰船:

  杨慧根:应该是国际上最先进的考察船之一吧,比如说它的动力定位啦,破冰方式、破冰能力、通讯和我们现在的科考装备将都会是世界最先进的科考船之一吧。像德国的极星号、瑞典的欧登号,澳大利亚的南极光号,日本的白濑号,还有英国两条船,在这些船当中,因为新造我们会集成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设计。

  为了能给这艘极地号新成员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国家海洋局还将在今年11月面向全球华人公开征名,最终的名字最快将于今年年底前对外公布。地球的南极和北级究竟怎么样呢?

  地球南峰之终点南极是世界上最遥远、最孤独的大陆,总面积139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和印巴次大陆面积的总和。南极大陆铁矿蕴藏丰富,有“南极铁山”之称,可供开发利用200年;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储量约达5千亿吨;石油资源也极为负责,南极磷虾蕴藏量为4-6亿吨,从生态平衡观点来看可以每年捕获5千万吨,相当于当今世界总鱼获量的一半。与南极相对,北极地区也属于不折不扣的冰雪世界,各种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但是最有价值的是它的油气资源和北极新航道的开发。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估计,北极地区包含了全球30%没有被发现的天然气储量和10%的石油储备,被称为“第二个中东”。而连接北欧和亚太地区的最短航线,北极航道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川融解加剧,初步具备了在夏季通行商船的能力。据估计,如果北极巷道能够通航,上海到德国汉堡的距离大约能够缩短6400公里,商业前景相当可观。

  说到极地,还关注到这样一条新闻俄罗斯政府正计划在北极圈内修建一座超现代化城市。在北极的一片严寒中,这座城市将有温暖舒适的人造气候和自给自足的食物供应系统。

  相对于不能划定领土和领海的南极而言,北冰洋周边的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和挪威等国对北极地区的都可以在附近海域宣布他们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国防大学张召忠教授认为,俄罗斯在极地建立这座城市正是出于对北极能源、地理战略的考虑。

  张召忠:这个构想是基于国际法的一点,你要想确定你的领土的话,首先要建立你的岛屿,然后在上面又有人居住,而且这个岛屿和你岛上的居民要归属于你这个国家的哪一个行政管辖区里边,哪个村、那个区的,要有这样的行政归属。所以俄罗斯按国际法的一些规定,自己向北极开始一步一步的有计划的去实施北极开发和占领的这样一个战略,它如果说把这个小暖屋建好了,在它所声称的北极的某一个岛上,它就具备在那个地方有生存的这样的能力,这个地方、这个村就可以作为他一个基点向外划200海里个人禁区和350海里大陆架,这是俄罗斯把北极作为自己的一个领土或者领海经济区的重要的开发一个步骤。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