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国崛起经验提示中国:崛起不一定要战争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1月26日 17:41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中国今天面临的道路,不可能照搬照抄某一个过去大国,甚至可能需要独创一套全新的道路。

  15世纪以来,先后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俄罗斯)和美国9个国家在不同时段占据了世界舞台的大国地位。“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冷静并深刻解析大国崛起现象,思考和领悟其背后蕴涵的玄机,无疑对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内部动力与先天条件

  大国的兴衰根本而言源于内部的动力,其中重要因素包括制度安排、创新能力、持续增长等,而自然禀赋则是它能否崛起的先天条件。比如,拥有一定的领土空间,相对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一定的人口和自然资源等。历史上一些小国也曾经有过短期的、飞跃式的发展,但因体量有限,其发展往往仅具有地区效应,并不能影响世界体系,因此不至于被认为是“大国崛起”。同时,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足够的体量,其发展往往也具有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很难在以“百年”为计算单位的历史中留下深刻印记。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可以改变一个国家自然禀赋的意义。例如,在造船业不发达时,英国和日本这样的小岛国,很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国家。而造船业的发达使英国和日本的岛国地形反而成为了某种有利的地理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只需将主要资源投向海军,即可维护自己的本土安全和全球地位,这比法国和德国这种濒海陆地国家显得更为有利。又如,稀土、石油等资源,都是在材料技术或内燃机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成其为有意义的“资源”的。在出现相关技术之前,一个国家拥有稀土矿或优质油田,对国力并没有意义。

  此外,在人类交通和通讯并不发达时,广阔的国土面积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国的优势,因为对国内进行有效统治和动员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任务。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等规模的国家往往可以成为崛起国家。而在交通和通讯手段发达后,地理和人口意义上的大国,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体量优势。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均属于这一行列。

  产业地基与社会整合

  工业革命之后崛起的各个国家的历史充分体现出,一个国家要实现崛起和长期发展,首先要有产业作为地基。而葡萄牙和西班牙则是非正面典型。

  在大航海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利用海上贸易和海外殖民掠夺积累起了巨额财富,一度成为欧洲最富裕的国家。掠夺的巨额财富来得过于容易,以至于两国均深度依赖于这种旧有模式,既未将财富转化为生产力,也未充分意识到发展产业和技术的意义,只是打算躺在殖民地身上过日子。在后发的荷兰和英国等国崛起时,葡、西两国不仅缺乏产业支撑的经济竞争力,也缺乏产业(如造船工业)支撑的军事实力。这使葡、西两国的衰落迅速而彻底,而且在很长时间里成为欧洲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

  相比之下,英国在崛起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产业发展的效果。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使得英国可以大量制造比其他国家更为价廉物美的商品,可以用更少的费用建造比其他国家更好的军舰,可以使整个国家能够更为充分地利用自身及殖民地的资源。其后,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成功复制了英国经验。而今,美国利用信息技术革命,仍在与之相关的部分产业领域占据明显优势,这是其当今世界地位的根本支撑。

  一个国家的持续崛起,必然伴随着内部组织的创新与变革,包括必须实现国内社会的整合,妥善处理国内不同地方、不同族群的关系,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建立可以长期持续的机制。普鲁士向德国的转变,以及美国的发展都是典型的例子。

  在普鲁士崛起之前,“德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个地理名词。然而,通过19世纪的迅速发展,普鲁士通过战争和贸易等手段,以自身为中心,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整合了德意志,最终打造了现代德国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一过程,也许今天的中欧会是另外一种局面。

  美国的发展也是“阿美利加”从地理名词向国家概念转化的过程。直至19世纪前期,北美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松散的,各区域相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南北战争是这种矛盾综合爆发的结果。而值得思考的是,南北战争的结束,也正是美国完成国家整合,在联邦制中找到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平衡点”,并开始了真正的崛起。可以说,在德国和美国的案例中,国家的发展与崛起,都促进了国家的整合,而国家的整合反过来又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与崛起。

【编辑:陈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