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红基会回应善款拖延 专家:提高效率还需改革机制

2013年01月23日 10:27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项目实施流程图》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流程
                     《项目实施流程图》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流程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实施河北承德的博爱小学项目时,迟迟未拨付一半善款,捐赠方由此质疑红基会办事效率低下。中国之声昨天对此事也做了报道。

  那么到底是什么拖住了善款的脚步?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项目执行流程能否再优化?效率能否再提高呢?

  中国之声昨天报道,北京一家公司通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向河北省承德市的一所小学捐建图书馆等教学设施。2012年年初,这家公司把31万元的善款打入红基会的账户。7月初,红基会将第一笔资助款共计14万元拨至受捐小学。

  10月末,捐建的工程完工,按照约定,红基会应在最快时间内把余款打到学校账户。学校和捐赠方也多次催促,但直到3个月后的2013年1月18号余款才到账。

  那么,到底是什么拖住了拨款的脚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项目负责人宋平解释说。

  宋平:我们这边收到他的资料,合格的话就马上给他请款。如果不合格的话,还要让他补交资料。这个里边肯定要一些时间。然后就是说我们(钱款)拨下去以后,他们就再走一个省市县的渠道,省里面、市里面还要走一个程序,就是说这还要一个时间。

  红基会的《援建项目实施流程图》显示,从捐赠者签署捐赠协议,到捐赠的工程挂牌,大大小小有近40个流程。审核、审批是流程中的重中之重。红基会项目管理部副部长王轶凡介绍,之所以设计如此多的流程,主要目的是防范资金风险。

  但有部分网友不解,即使是本着对善款负责的态度,这近40个流程是否有必要?就不能简化吗?民间的公益机构在项目流程上是否效率更高?就这一系列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高华俊。高华俊对我国的公益事业有着长期观察和研究,他认为,公立和民营慈善机构各有长短,项目执行效率的高低并不取决于慈善组织性质。

  高华俊:民间慈善机构在项目执行上的主观意愿和迫切感可能相对更强一些,但他们不像公立机构那样能够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执行效率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项目的大小、难易程度等等。效率高低跟机构性质无关。

  红基会项目管理部副部长王轶凡在接受中国之声采访时曾多次解释,项目管理部每位工作人员同期管理的项目多达几百个,人力资源不足也是影响效率的因素。

  对于这个解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高华俊也表示认可。他认为,目前的红基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人手不够是客观情况,但这也要求红基会在机制上进行改革,以提高项目执行效率。

  高华俊:第一,在现有的流程上、管理标准上更多地做一些规范,能够节省很多重复的繁琐的工作;另外就是确实应该把一些事务分担出去。应该考虑到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可以分出去的。作为公立机构应该确实有层级有分工,你比如红基会后面有红十字总会,有这么庞大的行政机构来支持它。像这种时候,它其实可以把一部分的权力和程序下放,他们(红基会)也正在考虑做这些事儿。可能2013年就要做出一些试点来。

  近几年来,国内的公益事业项目总量大幅增加,这也对公益组织的执行率提出了考验。高华俊建议,公益组织需要借助于政府部门的力量,与政府沟通合作,就能节省不少资源,促进项目的完成。

  高华俊:必须要保持这种行政的优势。因为即使是纯民间机构,我们也是要告诉他们,你必须要有很好的和政府沟通合作,这样才能取得成功。你比如说民间的“免费午餐”项目,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够和当地政府有很好的沟通合作。使得起初在湖南的一个县里面有声有色,做得很好,效果非常好,所以后来才产生全国性的影响。(记者陈振玺)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