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满意度评估对政府压力有限 与绩效挂钩有效

2013年01月30日 13:1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专家:满意度评估对政府压力有限与绩效挂钩有效
    群众正在江西省万载县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工商登记手续。 新华社记者 宋振平摄

  《一个举报电话四十分钟没“搞定”——地方政府效能如何提升》见报后,“人民日报微博”留言1.4万余条。热议背后,是读者对政府部门推诿扯皮等顽疾的深恶痛绝。政府绩效管理能否管住扯皮、推诿,是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必过关,是政府效能提升的必过关,是各级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必过关。

  满意度评估对政府部门压力有限

  上个月,记者发现北京温榆河边的垃圾有两层楼高,于是以市民身份向水务局、环保局、绿化局等4个部门打举报电话,但无人愿做举报记录。有微博留言认为,如有利可图,政府部门会蜂拥而至,但像倒垃圾这样的无头案,政府部门能推就推,已成顽疾。

  对此,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志忍分析:政府部门对审批权、执法权情有独钟,但对于管理无法找到违法者的违法行为,一定不会像管理能找到违法者的违法行为那样积极,因为找到了违法者可以行使处罚权。倒垃圾车辆多是夜间活动,违法者难以查找。周志忍说:“哪个政府部门愿意花钱、安排车辆处理掉垃圾?费人、费钱、费力不说,说不定处理不好还会挨骂。”

  政府部门对有的执法特别上心,而对有的执法却避之不及。针对这个顽疾,很多地方推行的绩效管理中的“公民满意度评价”能起到作用吗?对此,周志忍说:“满意度评估对政府部门压力有限。”他认为,对职责明确的问题,比如治安问题,归公安局解决;教育问题,归教育局解决,公民满意度高低直接指向主管单位,作用明显。但对于类似河边倒垃圾等涉及多个部门职权划分的问题,即便公民满意度低,但因为指向性不明显,各部门都有推脱的空间。公民投诉率如果能与绩效评估挂钩,肯定会收效明显。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难以体现公共性

  2012年6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经济促进局召开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决定增设绩效管理科,负责统筹财政扶持资金预算、组织开展验收和绩效评价、管理专家库、管理项目管理费等职能。

  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深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内部监督难以体现公共性,容易失效”已成为共识。

  南开大学副教授张志红说:“内部评估基本上是上级评估下级,或者有专门机构进行业务考核,或者有专职人员进行自我考核,往往异化为政府内部的、‘悬浮’于社会之上的自说自话。”

  苏州大学教授沈荣华提及内部监督的两个问题:指标设定过多囿于组织自身管理需要,注重经济利益,忽视公众需要,缺乏对政府职能的全面考核。同时,内部监督既缺少多元主体参与,又缺少公共责任导向,通常是为评估而评估,公众对其并不了解甚至误解,有损政府公信力。

  此外,记者观察到,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主体并不统一。在福建由监察厅负责;在青岛,由市委办公厅负责;在北京,则由北京市政府牵头;在江苏淮安,则专设环境建设办公室负责。

  “监督效果和现有体制环境密切相关。”专家认为,为了督促其他部门提高效能,绩效管理主体应先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和其他部门的关系。

  绩效评估不是简单评分,应突出民众期望

  政府绩效评估启动至今,渐成气候。目前,全国2/3的地方政府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提升绩效评估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和专业化,强调政府绩效评估的公共性,是一个基本趋势。”张志红说,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要有公众回应,但不是简单的评分制,应突出问题的民生导向、民众期望。

  公共性是提升绩效管理的根本,也是破解政府效能较低的根本。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敬波提及未来绩效管理改革的三项具体问题:一是公民参与,构建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评价体系;二是指标体系的科学化,更注重发展实情、公众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分类考核指标,落实考核引导作用的发挥;三是社会的全程监督,落实奖惩机制,实现绩效管理的评估价值。

  “通过绩效管理督促地方政府效能的提升,从根本上说,要逐步克服制约我国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体制性障碍。”沈荣华说,政府的责任是把握市场准入,增加社会公众选择的机会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保障社会公平。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机构设置的合理化,才能明确政府绩效管理的目标、指标和范围等,才能保证政府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去实现其绩效管理的功能与价值。(记者 宋伟 张洋)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