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知青退休后"二次下乡"献余热 带领乡亲致富

2013年04月08日 09:40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核心阅读

  上海知青徐桔桔和北京知青贾爱春,都已年过花甲。她们退休后,放弃了城市生活,带着年轻时的激情和梦想,回到了当年下乡的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奇克镇山河村,分别担任村支书和合作社的法人代表、董事长,通过发展合作化、机械化的现代大农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黑土地上续写青春的辉煌。

  插队建立深厚感情,“二次下乡”贡献余热

  清明时节,记者来到山河村这个美丽宁静的小山村。大地仍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白茫茫一片,望不到边际。

  “那时天更冷,山河村穷,有时烧柴都供不上。大家一干就是一天,吃的菜就是白菜、萝卜、土豆这‘老三样’,平时是粗粮,赶上吃馒头,拿筷子这么一扎一串,我一个人就可以吃4个。”回忆起知青岁月,徐桔桔边说边笑。

  1970年4月18日,是徐桔桔永远难忘的一天。17岁的她怀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憧憬,第一次来到位于祖国东北边陲的逊克县山河村,和80多名上海知青在这里插队落户。

  5年后,曾下乡到河南驻马店的贾爱春又“二次下乡”,从北京来到黑龙江,与徐桔桔同住在一个宿舍。

  那时,山河村只有24户人家,104口人。从1969年开始,一批批来自上海、四川、河南等地的知青到了山河村,前后共有108人。他们与老乡们一道上山拉柴、下地种田,养鸡、养猪、种菜,成为山河村生产和建设的主力军。

  1979年,伴随着知青返城潮,徐桔桔和贾爱春先后回到了上海和北京。几年的插队经历,与老乡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令他们刻骨铭心。无论身在国内还是国外,从商还是从政,在岗还是退休,知青们始终眷恋着第二故乡。

  2009年,贾爱春回到魂牵梦绕的山河村。这时的山河村已被并入另一个村子,乡亲们连个集体活动的场所都没有。贾爱春卖掉了北京的一处房产,拿出30万元,在县、镇的配套支持下,盖起了知青会馆。

  能不能把知青们请回来,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在知青会馆建设的过程中,乡亲们不止一次向贾爱春提出这个问题。

  “为弄清大家的真实想法,我制作了100张调查问卷,看看大家是否支持知青重回第二故乡,没想到所有村民都选择了‘支持’,有的一家几口人都在问卷上签名,按上手印。这样我心里就有底了。”贾爱春说。

  贾爱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的好姐妹徐桔桔。徐桔桔返城后,顶替父亲进入上影集团从事财务工作,退休后,一家韩国公司聘请她做财务,月薪1万多元。

  “我俩一拍即合。35年前,徐桔桔在山河村入的党,担任村里的妇女主任,35年后,徐桔桔又把组织关系转回山河村。”贾爱春说。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2010年9月28日,山河村重新恢复村建制;2011年11月7日,徐桔桔通过组织程序担任山河村党支部书记;2012年1月4日注册成立种植合作社,贾爱春被选为合作社董事长。

  组建种植合作社,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两位知青老大姐舍弃个人利益,回到山河村带领大家致富,我们信得过,更看到了希望。”村民姜红梅告诉记者,徐桔桔当村支书,“工资”(补贴)一年有5800元,“但她还坚持不收这笔钱,拿来捐给村里的困难户、军属和残疾人”。

  贾爱春既要忙工作,又要设法照顾因为脑溢血半身不遂的老伴;徐桔桔常年住在山河村,她年逾九旬的父母送进敬老院……尽管困难重重,但是,这个地方牵着她俩的魂。

  两位知青大姐性格迥异。贾爱春风风火火,是“闯将”,徐桔桔温婉持重,是“儒将”。

  “农村要发展,出路在提高生产力。黑龙江人少地多,最适合上大机械,现在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让土地连成片,建农业合作社。”贾爱春说。

  山河村的农田有420多垧(公顷),其中40多垧是属于集体所有的机动田。当年村里为了还外债,用极低的价钱把这些田包给了一些村民,一包就是20年。这些田如何收归集体,成了摆在她俩面前的最大难题。

  她俩开会找老乡商量,搞民意调查。调查表收回来时,98%的村民按上了密密麻麻的红手印,不少村民还主动帮忙做工作,说服自己的亲戚、子女、朋友率先交田。

  2012年5月,由贾爱春、徐桔桔等5位知青每人投资5万元入股,占山河村总农户数98%的97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山河村种植合作社宣告成立。徐桔桔从网上找来合作社法和相关的财务制度仔细研究,根据山河村的实际情况为合作社建章立制,组建了董事会、监事会、理事会,合作社管理透明规范,村民们心里亮堂。

  合作社办得好不好,效益是关键。2012年,山河村遭受了60年不遇的大旱。由于调整了种植结构,改变了大豆一种30年的局面,并采用了大机械化作业,降低了成本,合作社每垧地的效益比往年还提高了近2000元。

  今年75岁的李奎友是合作社的监事,也是村里的老人。“徐桔桔和贾爱春她俩回到山河,四处跑政策,跑资金,给村里带来的变化可不小。原先3.5米的水泥路面拓宽到了7米,农户院子装上了统一的铁栅栏,村民家里安上白色的塑钢窗……”

  山河村还组建村篮球队、舞蹈队,与边防军人结对子,与相邻村搞联谊,建起农家书屋,发展年轻党员,村里原先冬天“猫冬”喝酒、赌博陋习也少了。

  规划未来,让知青资源助推当地发展

  “逊克是知青资源富集的地方,发展‘知青经济’,大有可为。”逊克县委书记张晓燕说。

  40多年前,逊克大地聚集了77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其中上海知青就有4900多名,至今仍有36位知青一直生活工作在这片热土上。知青们为逊克县的开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贾爱春和徐桔桔的到来搅热了小村。曾在山河村下乡的上海知青马政德、陆鸿退休后也要回村做贡献。曾在逊克县克林乡克林村插队下乡的哈尔滨知青侯云浦,闻讯来到山河村看望贾爱春,探讨回克林村成立专业合作社。逊克县团结村里走出的企业家田玉成,为家乡投资成立合作社……

  今年1月份,逊克县委、县政府在上海举办了“宣传推介徐桔桔、贾爱春返乡创业先进事迹”的知青联谊活动。通过成立逊克知青上海联谊会、举办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逊克县密切了同知青的感情,对接招商引资项目10余项,收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张晓燕说,山河村的合作社在运行中思路非常清晰,就是在探索如何把农村的土地资源向资产、资本进行转化,是一项现代化农业破题的探索。

  谈起合作社未来的打算,徐桔桔和贾爱春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除了种植合作社,我们还要办千万元的农机合作社。村里还要重点发展养猪业,让猪场的规模达到1000头,山河村的白菜种植远近闻名,有发展蔬菜种植的基础,搞蔬菜订单种植、订单加工也能让农民增收。”在她们的长远规划中,除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秸秆制煤,甚至合作社上市都在这些老知青的视野中。

  当记者结束采访的时候,正赶上徐桔桔和贾爱春在和村民们开会研究今年春耕中的种子、化肥等问题。“毕竟年纪大了,干个三五年,把村里的班子支起来,我们就要交班。可以做做顾问和咨询,利用上海知青联谊会等人脉,为村里的资源走向全国市场搭建桥梁。”徐桔桔说。

  重返正当其时 奉献成就梦想(短评)

  两位老知青重返第二故乡,与父老乡亲一起,浇灌致富梦想,故事令人感慨。

  与当年的知青岁月相比,今天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发展阶段,迎来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怎样提高集约经营水平,补齐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乡土中国的现代转型,需要引入全新的视野和思路。

  从这样的角度看,徐桔桔、贾爱春们的重返正当其时。他们将现代经营理念注入农业发展,在城乡融合的市场中大展身手。“知青经济”的神奇力量,固然离不开老知青们献身理想的激情,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的理念、资金和知识资源。

  把梦想变成现实,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大局形势,找到有效路径,倾情投入实干。这些年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浪潮,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潜力和希望也在农村。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关注和投身农村这片热土,定会有更丰富的收获。记者 袁 泉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