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树立正确"政绩观" 维持显绩与潜绩的有机平衡

2013年08月26日 09:11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

    政绩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激励各级官员相互竞争力争上游,也会诱发许多短期行为及形式主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各种关系的复杂化,单纯追求政绩的负面效应不仅更加明显而且后果日益严重。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成为执政党实现自我更新、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

    片面追求短期的显绩,会打破显绩与潜绩的有机平衡,负面影响极大

    显绩与潜绩,或者说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要面对的主要矛盾。这对关系既体现为执政党制订的具体政策与宏观战略,也体现为不同层级组织的当前任务与长远规划,更体现为个体官员的自我定位与组织期待。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没有好坏之分,但有实现方式和手段的不同。如果为了追求短期目标而放弃甚至牺牲长期目标,那么,再精彩的短期成果都是破坏性的,也会打破显绩与潜绩的有机平衡。

    这些年来,对于正确政绩观的讨论不仅热烈而且已经形成了许多具体的规定。然而,在现实政治中,清晰的认识并不会自动转变为主动的实践,成文的规定也不会马上转变为内在的约束。时间短、见效快、形象好的短期目标依然是许多官员的优先选择。虽然他们可以就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侃侃而谈,说得头头是道,但依然为了实现短期目标不顾条件不惜代价,在树立各种形象工程上煞费苦心无所顾忌,本地的财力、可持续发展、党群关系、执政地位等长远因素难以发挥约束作用,甚至取而代之的是财产转移、子女移民、权力期权等极具组织破坏力、个人私利规划盘算。

    尽管并非所有官员都在追求短期目标,但是官员行为的短期化倾向是不争的事实。这种行为短期化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不断加深。一方面,短期化的行为导致了一些地方的发展建设“超常规”、“跨越式”,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破坏了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政绩,一些地方不顾当地民众的反对和承受力,“强力推动”,行为粗暴,激化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诱发严重的群体性事件。

    实际上,行为短期化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即一些官员在一些问题上相互推诿、敷衍塞责,不作为、不回应、不负责,导致一些本来可以及时解决的问题拖延,最终积累成严重问题。在他们看来,解决这些问题不能成为“显绩”,花费时间长、投入精力大,工作亮点少,甚至会吃力不讨好。

    时间短、见效快、形象好的短期目标为何依然是许多官员的优先选择

    追求显绩现象的产生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首先,赶超型现代化情结与传统文化中讲“排场”、“气派”的虚荣心理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求大、求快、求洋”的官员心态。在升迁竞争中,他们相信只有快出成绩,出大的成绩,才能得到上级的青睐、社会的关注、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另一方面,他们熟谙宣传的技巧,懂得树立典型的方法,并且可以动员各种资源来打造形象工程。在我的调研中,曾经看到过许多颇有“政治艺术”的展示成绩的做法。比如,将项目修建在马路边上,便于领导经过看到;在上级领导的联系村或单位,集中资源搞几个样板工程。

    其次,官员考核和选拔过程中的过度“物质主义”倾向为官员重视显绩的政绩取向提供了制度激励。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官员考核和选拔制度,并且各地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着具体调整,但是总体而言,对于官员政绩的考核更重视物质层面的成绩,典型的就是GDP考核、招商引资比赛、财政收入增长等。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这些物质成就有了更多新的体现形式,但也使地方官员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在了与经济增长有关的领域,造成了政府职能的不平衡,公共服务职能的弱化,甚至使得官员与资本建立了超越制度规定的过密关系。物质成就容易辨识,因此也成为官员选拔的重要标准。加之官员任期制没有严格执行,进一步激发官员在短时间内大干快上,早出成绩的冲动。

    最后,个别官员的私人利益与体现政绩的工程项目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推动一些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的另一种原因。工程招投标已经成为腐败发生的重灾区。个别官员利用自己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在积极推动这些项目立项开工的同时,从中非法牟利。对他们来说,这些工程不仅体现了自己的政绩,也会给自己以及家族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对这双重诱惑,个别官员会找出各种理由来洗白自己的行为,不顾各种反对一意孤行。

    减少显绩,追求潜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坚定为民执政的理念。一方面,官员手中掌握的权力来自人民,应服务于人民,要将人民的利益,而非个人的利益放在行动的首位。只有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才不会追求表面政绩,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另一方面,每一个官员都是执政党的一员,要对整个执政党负责,不能为了个人的一时得失而牺牲掉执政党的长远目标。只有从执政党的立场出发,才会树立起“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境界、采取“一届为一届打基础”的行动。

    其次,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变得更为迫切。现在政府的许多短期行为都集中在能够快出成绩的经济建设领域,需要长期投入、精心扶持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被严重忽视。要减少政府的短期行为,就必须将政府的工作重心从单纯的经济领域逐步转向这些领域,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调整官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官员从“经济人”转变为“社会人”、“文化人”,使政府不仅对资本负责,更要对全体社会成员负责。

    第三,要加强官员的任期制和考核制。官员的短期行为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的预期判断,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任期制和考核制。要坚持任期制,减少官员调动频率,使他们可以在任期内合理规划,踏实行动。要调整和完善考核内容,增加能够反映长远目标的项目,发挥考核的引导作用,使各级官员树立长远眼光、战略意识。保持考核结果的追溯性,提高官员的责任意识,尤其是长期负责意识。将考核与干部选拔奖惩有机结合起来,褒奖那些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干部,教育和调整那些只尚空谈、不干实事的干部,问责和惩处那些因弄虚作假、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的干部。

    第四,要加强决策的公开性和参与度。官员的短期行为多由于决策过程中没有制约,采取的是“一言堂”、“拍脑门”的方式。因此,要扩大决策的公开性,提高公众的参与度,用社会权利来制约公共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短期行为沦为个人牟利的土壤。也许,扩大参与、提高透明度会降低决策效率,但是肯定会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有利于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有机统一。“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只有人民满意,才是真正的政绩。

    (作者为中央编译局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插图选自《光明日报》)

    名词解释

    显绩与潜绩

    显绩是指短期内就能见效的、可以量化的业绩,比如招商引资的数量和规模、GDP的大小和增长速度等。

    潜绩是指长远的、基础性的、短期内难以见到效益的工作,比如教育、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一个单位或地方的风气等。

【编辑:王安宁】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