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业内人士称货币政策将回归中性 不排除短期从紧

2013年08月27日 09:41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货币政策将会回归中性,当然,不排除因规范表外业务短期从紧的可能,但总的基调将是中性的。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有迹象表明,新一轮刺激政策或将出台。这一消息,引发了各界的关注、讨论,甚至担忧。

  其实,任何政策都有积极的基因,也有消极的基因,但是一旦政策出台,就会有它的生命力和周期性。当我们用周期性思维解读当前的政策时,我们应该更多给予理解。

  我们的问题首先是过剩的产能与国内较小的消费市场的矛盾,以及产能与消费结构不匹配的矛盾,换句话说是适销不对路。如何扩大消费?微通胀政策的积极因素已经过去,消极因素已经很大,显然不能再使用了。其次,金融政策的效果与产业政策不协调的矛盾,宽松的货币期望实现产业的“转方式、调结构”,但是资金的逐利性特征,使金融资源错配到非实业领域中。第三,金融资源的低效问题较为突出,我国的GDP增加值与货币增量为1:3,与国外发达国家3:1形成较大的对比,低效与泡沫化问题严重。

  今后的货币政策导向是清晰的,就是与产业政策协调,服务实体经济,努力通过改革提高社会效率。新一届政府承诺不再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推行“无刺激、去杠杆、结构改革”的“克强经济学”进行宏观调控。正如周小川7月初谈到“钱荒”时称,这次的货币紧缩仅仅是实弹演习,政府今后会更加注重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导向的矛盾。

  从紧的货币政策的积极因素是:1.抑制通胀,抑制扩张的冲动,信贷规模减少,降低杠杆,政府债务降低和房地产降温。2.促进存量货币的结构优化,使有限的资金流向更有效率的领域。改变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由货币拉动经济为社会效率的提高。

  而消极的因素是:1.在百业凋敝的惨淡经营形势下,从紧的货币政策会通过资金的传导机制向实体经济延伸,或成为压垮国内产业的最后一根稻草。2.社会资金价格提高,引起热钱涌入套利,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加大了对出口企业的抑制。

  从以上分析,货币政策将会回归中性,当然,不排除因规范表外业务短期从紧的可能,但总的基调将是中性的。

  本届政府提出靠改革释放红利。可以预计的是,今后会不断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形成更多的市场调节机制,比如汇率形成机制、资产证券化、放开资本账户可兑换、扩大人民币跨境范围等等,在货币、外汇、债券市场形成真正的市场机制交易行为,提高资金在市场上的利用效率。

  但是,按照这样的改革方向,又会出现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与产业调整政策的矛盾,按照市场趋利避害性原则,必然使资金离开产能过剩的实业领域,投向房地产、政府债务领域。这就需要政府的力量依靠经济手段进行引导,近期出台的国办67号文件提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十条意见”,全面阐述了引导货币资源向实业、三农、小微企业等转移的政策,解读这个文件,可用24个字概括:“市场趋势,产业导向,结构优化,稳进有度,效益考核,风险自担。”按市场规则,自担风险是关键。今后金融的投向完全以效益为中心,不要迷信国企、央企背景,只要有竞争力、有效益就支持,市场淘汰的自担风险。(王欣 作者系中国光大银行济南分行行长)

【编辑:吴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