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自贸区打造试验田 中国改革开放更上层楼

2013年09月27日 22: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9月27日电 题:上海自贸区打造试验田 中国改革开放更上层楼

  中新社记者 石岩

  以“千呼万唤始出来”形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公布,并不为过。数月来,因为“犹抱琵琶半遮面”,上海自贸区的走向引发了国内外舆论的热议,各种版本的传闻激荡着本不平静的金融市场,更加剧了人们对于这一被新政府寄予厚望的改革“试验田”的期待。

  中国国务院27日公布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明确了上海自贸区的5大主要任务及措施。其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居首。

  “这本身便说明了自贸区以开放促改革的本意。”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对中新社记者指出,“革除行政审批过多过频的弊端,方能还市场主体以充分自由。”

  当日公布的《方案》明确,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何伟文同意上述观点。他以《方案》中“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自由转移其投资收益”的表述为例,向中新社记者指出,这意味着投资者的获利可以自由汇出而无须经过审批环节,这符合全球价值链的规律,有助于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然而,上海自贸区对于外资的吸引远不止此。作为《方案》的一大亮点,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引发了各界关注。《方案》明确,将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研究制订试验区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负面清单,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

  “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审批制有着根本区别,进一步体现了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国民待遇原则,势必对外资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何伟文称,“负面清单更是体现了中国开放水平的一个标志,期望尽快予以明确。”

  据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介绍,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已逐渐成为国际投资规则发展的新趋势,世界上至少有77个国家采用了此种模式。

  作为自贸区的一项重头戏,《方案》在推动贸易转型升级上更是不惜笔墨。《方案》强调,将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提升中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

  “事实上,上海自贸区的建设还是围绕自由贸易为中心,其目的在于推进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从而为中国外贸转型升级提供借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中新社记者指出。而作为自贸区推出的一个重要背景,中国外贸业已告别高速发展的态势,外贸的“涅槃”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也许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方案》明确的金融改革的步伐并不如一些舆论此前期望的那样大。相较于一些完全放开利率的呼声,《方案》只是提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

  “这一结果在意料之中。”赵锡军称,既然改革试点更多地以贸易为主,金融改革便只能是围绕这一中心,为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服务。

  巧合的是,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27日在2013中国金融创新论坛上亦表示,外界不应对上海自贸区的金融领域寄予过多期待,“金融只是一个服务业,当服务贸易和投资遇到什么样的金融障碍之时,我们就应该扫除什么样的障碍”。

  “不同于此前深圳和上海浦东的开放,上海自贸区应更多着力于从发展的质量上,而不是单纯的发展速度上进行探索,从而在下一阶段的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的转变中担负起更多的责任。”赵锡军指出。(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