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城市地铁事故缘何频发 规模建设忽视安全评估

2013年09月30日 14:46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遏止城市事故“出轨”

  大量城市安全防灾的成功对策表明,实现有效的城市安全重在搭建“安全立体防护”的平台

  9月16日,贯穿北京南北的京港四号线因信号故障,双向停运两个多小时,造成北京交通系统的大面积拥堵。事实上并非只有北京,国内诸城地铁事故也一再发生。据近五年全国多座城市地铁的事故统计,由于系统故障造成地铁停运的事故每年均在几十次之多。

  仅今年9月上半月,被媒体公布的地铁事故就有:9月8日,深圳地铁一号线在运行至岗厦与会展中心区间时,因某乘客拉动紧急手柄,车门突然打开,致三名乘客掉入隧道;同日,杭州地铁1号线在贯穿钱塘江的隧道内抛锚,其事故隐患极大,致使数百名乘客被迫步行返回原站点;9月11日晚,杭州地铁站发现明显漏水事故;9月13日,上海遭遇大暴雨,致使三条地铁线路大面积故障。

  对此,人们至少有两点质疑:其一,为什么面对如此频发的大面积地铁延误,城市交通系统未真正给予必要的整体公交保障补充呢?地铁事故诱发的“添堵”,必须有赖于城市交通整体的应急预案,未起作用本身正说明城市缺乏应对能力;其二,仅2012年,全国29个城市为未来6~8年的发展,规划了2710公里的轨道交通,总斥资近1万亿元,对如此大规模的建设,进行安全减灾应急评价了吗?

  遏制地铁事故的一再“出轨”已是城市管理者面对的一大问题。近年来大规模建设的铁路及道路系统障碍时有发生,国家一再期望在未来五至十年使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强大起来,但是城市轨道交通一再“出轨”,显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虽然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在灾害面前不吸取教训就会总有教训,却难奈事故灾难正进入新的高发期,很有必要细观每起事故的真正缘由。

  我们看到,2013年3月以来,全国连续发生一系列重特大事故,如吉林八宝煤矿“3·29”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山东保利民爆济南科技有限公司“5·20”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6·3”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上海翁牌冷藏实业有限公司“8·31”重大液氨泄漏事故、桂林灵川县八里街学校“9·9”爆炸事件、广州白云区同德围街道“9·10”爆炸事故,9月15日西安秦岭欢乐世界游乐场3名游客从高空中甩出事故……所有这些事故,要求城市管理者必须查清楚其背后的缘由所在。

  城市事故,尤其是城市工业化事故实难根本杜绝。但上述频发的城市事故很相似,一再“出轨”,超越城市发展的安全底线,这就不合乎常理了。这种情况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部分城市主管部门及生产企业对隐患视而不见,对警钟充耳不闻,有一些地方,不仅安全生产、安全生活不具备条件,甚至安全设施成了形式主义的“摆设”。某些城市的大型在建工程,无论是直耸云霄的高层建筑,还是高速狂挖的地下工程,其立项报告及程序也许是正确的,但后续监管不到位,综合安全风险评价不仅专业化单一,还缺少必要的深度和时间。

  有报道称,有150年历史的伦敦地铁之所以能够安全运行,在于地铁系统不仅每周六、日都在维修,还在于伦敦欲上新地铁项目有完善的综合安全评价制度。与之相比,中国城市的建设项目让公众知晓的太少了,除地产商为销售,其楼盘要公之于众外,其他在百姓家门口干了两三年的项目老百姓往往都猜不出是什么。同时,安全社区建设往往流于形式,如此这般,容易诱发城市事故。

  城市现代化是人类栖居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城市更要在每每不期而至的事故的切肤之痛中,在火与水、风与雨、死与伤的考验中,提升整个城市面对生存风险的应对能力。我们需要提出并建设制度化、法制化、空间化、社会化的,有持久启迪性的防灾对策。

  当下中国城市正在大规模扩张,大片绿地、湿地被城市吞噬,密不透风的楼群、缓慢蠕动的车流、异味多尘的雾霾,停水、停电、停气多发,均给城市防灾提出新课题,其背后的技术脆弱性及失误,都要求城市管理者居安思危,有面对事故灾祸的担当和勇气。

  城市事故频发使我们必须思考:应该如何进行跨部门、跨等级、跨区域、跨灾害门类的城市安全设计研究?大量城市安全防灾的成功对策表明,实现有效的城市安全(防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重在搭建“安全立体防护”的平台,其安全立体防护至少要有“六面一体”的综合防御,即指挥功能的决策体系、操作功能的执行体系、服务功能的信息体系、科学标准法制功能的监督体系、分层次的预防功能的控制体系、体现反思借鉴功能的反馈体系。笔者期望,以综合减灾下的“安全立体防护”思路,从技术、管理、文化诸方面探寻遏制事故频发的新对策,愿综合安全减灾之策给城市的生产、生活带来更扎实的平安祥和。金磊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减灾协会副会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