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加快推广机收再生稻 破解发展“瓶径”

2013年10月15日 11: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尤溪10月15日电 (黄献光孙贤迅)中国农业部专家组连日来在福建尤溪、龙岩等地对“再生稻高效生产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进行测产验收,尤溪麻洋村128亩示范片全年平均亩产1317.77公斤。这是该示范片连续14年平均亩产超1.3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节本增效,能让有限耕地多产粮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再生稻技术,近年却出现推广面积逐渐萎缩的现象。农业部规划到2015年中国推广再生稻1500万亩,但2013年中国只种植再生稻846万亩,比1997年1125万亩还减少25%(279万亩)。重庆市1988年种植再生稻350万亩,如今降到150万亩。广西由上世纪90年代的70万亩,降到目前10万亩。

  记者调查发现,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劳动成本快速上涨、耕地面积锐减的双重压力,再生稻发展受到优良品种、栽培技术、劳动力短缺的三大因素制约。如今,对再生稻来说,前两大难题已解决,其复兴,仅差劳动力短缺与政策支持的“最后一关”。

  农业部规划到2015年全国推广再生稻1500万亩,但2013年只种植846万亩,比1997年1125万亩还减少25%(279万亩)。重庆市1988年350万亩,如今降到150万亩。广西由上世纪90年代的70万亩,降到目前10万亩。

  再收一季稻谷要破解劳动力短缺难题

  再生稻是一次播种、两次收获的水稻栽培技术,在中国有1700年历史。专家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再生季平均亩产200~300公斤,生产避过了高温季节,米质优于头季稻,售价也比普通水稻高10~20%。再生稻成为保障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2013年重庆市启动“再生稻振兴计划”,推广“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模式。全市150万亩再生稻,百亩示范片单产高达400公斤,万亩片平均230公斤,一年可增产粮食30万吨。

  “由于免去再生季的育种和插秧,节约了成本,再生稻是利用光热资源增产粮食的好途径。南方各省已培育出再生稻良种,高产栽培技术也日趋势成熟。”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说。

  199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团队在福建尤溪开展技术攻关,16年间7次刷新再生季单产世界纪录,麻洋村百亩片平均单产1324公斤,带动该县再生稻发展143万亩,以32%面积生产占全县45%稻谷,居中国前列。

  “中国2亿亩稻田,有5000万亩单季稻可推广再生稻,若都达到尤溪县高产水平,每年可增产稻谷2000万吨,相当于福建省2年半的粮食消费量。”谢华安院士说。

  “今年重庆再生稻,再生季人工收割一亩要450元,而采用机械收割只需120元。人工收割费用是机收的3倍,成为制约再生稻推广的主要瓶颈。”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经勇认为。

  机收技术试验为复兴再生稻初露端倪

  再生稻通常采用机械收割头季稻,要把稻田水排干,缺水将影响再生季生长。机收后的稻桩高度达不到33厘米,不利出芽;而且收割机履带较宽,割后所有稻桩都倒下,影响再生和产量。

  2009年,农业部设立公益行业科研专项,傅廷栋、谢华安两位院士牵头“再生稻高效模式关键技术”课题,组织南方各省农艺与农机专家协作攻关,设计研制窄履带收割机,筛选生育期短、适合低留桩良种,研究低位芽萌发机理和配套栽培技术。

  2009年,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开展低留桩再生稻机收试验(通常收割机留桩高度低于15厘米,而传统再生稻留桩高30~40厘米,60天后第二次收割),头季收割后80天,每亩可再收稻谷300公斤。2010~2011年,沿海发达地区福清市江镜镇,试验机收再生稻,平均亩产136公斤和153公斤,全年每亩可增收500元。

  现在,机收再生稻受到越来越多种粮大户和农业企业的青睐。2013年福建省推广机收再生稻2万亩,福清市占6500亩。2014年福建计划推广机收再生稻10万亩。

  政策扶持再生稻为中国粮食安全探新路

  机收再生稻一改传统再生稻的弊端,将使再生稻种植从衰落走向复苏。农业专家认为,机收再生稻的出现,适应了时代进步和农户增收需求。

  专家建议,应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把发展再生稻纳入国家战略统筹考虑,作为一季主粮给予生产补贴,单独列入国家粮食生产统计,建立一批国家级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县。国家补助重点用于建设再生稻标准化农田、良种推广补助、催芽肥补助和优质再生稻上浮收购价格等。

  长期研究水稻机械化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琳介绍,福建适合机收再生稻约100万亩,潜力很大。但困难不少,目前可用机收品种仅为“佳辐占”“嘉早312”等常规稻。

  专家建议,机收再生稻政策的扶持重点,一是组织协作攻关,筛选适合机收的良种,实现品种类型、生育熟期、生产用途配套,满足不同生态区域、不同耕作制度和生产用途需要。二是抓好配套栽培技术攻关,通过生育期调整、肥水调控、留桩高度调节等技术集成,建立机收再生稻优质高产技术体系。三是加快研制窄履带收割机,解决再生稻机械化收割难题。

  “将针再生稻技术瓶颈,加强农机农艺配套,解决再生稻机械化生产,加快培育再生长强、可低留桩栽培的良种,集成推广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促进再生稻稳定发展。”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平告诉记者。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