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不斩断官员手中特权反腐难有显著成果

2013年10月21日 16:08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公车超标、公车私用、公车浪费……近日成为多地纪检监督部门和媒体曝光的热点。车轮腐败,被阳光“晒”脱了皮。中纪委近期也明确表示将试点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GPS定位等制度,加大惩治力度。这些“药方”对于沉疴已久的公车腐败现象能否奏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公车腐败问题,一直是中央和地方治理的重点课题,从加强监管、接受监督、缩减经费、用车限制,到今天国内很多地方节假日期间对公车统一封存,对违规使用公车进行曝光,加大严惩力度,以及对公车进行远程监测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车轮下的腐败治理并不彻底,隐性腐败、灰色腐败、亚腐败等还有发展趋势,而且治理成本越来越高,反而造成公共财政的浪费。

  从现实中看,中纪委将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GPS定位等制度,以重拳整治公车腐败,透露出反腐的坚定信念。但这些高科技智能手段能不能成为公车反腐的利器?人们对此还有不少疑虑。如网友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安装上GPS,他拔掉电源线便能顺利逃脱。”从另一方面分析,智能系统监控,依然离不开人的参与,只要由人来操作,必然会出现“有机可乘”,谁能承诺系统检测不会“被失灵”?谁又能保证执法部门不会从中徇私枉法呢?

  事实证明,不斩断官员手中的特权,反腐很难有显著成果。公车反腐直接触动领导干部的利益,因而这项改革是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不可能靠某些技术手段一劳永逸,也不能总搞些治标不治本的小打小闹。要想从源头根治公车腐败,还应从根本入手,取消“专车”。

  公车腐败的猖獗折射出特权思想泛滥,一些官员认为“权力不用过期作废”,追求特权福利。这不仅会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加剧社会转型期矛盾,还会使公车腐败蔓延到其他方面。据一项调查显示,一辆公务车每年的运行成本至少在6万元以上;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基本在6%-12%之间,有的地方甚至大大超过当地教育、民生等项目支出。对照其他国家,韩国首尔拥有300万辆车,但只有4辆官车,政府规定这4辆官车完成公务后必须返回市政府登记;而在香港,享有专车待遇的官员只有20余名。不难看出,我国在公车支出方面的大手大脚。因此,大幅减少乃至取消“专车”是大势所趋。有关方面应尽快考虑取消“专车”,以实现真正的“刮骨疗毒”。(钟倩)

【编辑:白琥】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