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求是刊文: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2013年11月01日 10:59 来源:求是 参与互动(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近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印发《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的通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认真学习《纲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不懈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社会主义运动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总结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创立了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突出强调理论对于革命运动的指导作用,并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我们党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说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都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都坚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说与时俱进,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发展,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

  实践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代共产党人应当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继续坚定不移地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二、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科学统一,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相互影响,各种潜在的风险和困难凸显。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科学发展来巩固、在科学发展中前进的;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未来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必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相适应,人类依存于自然界、人和自然界应和谐相处,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等重要观点。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的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系统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对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都提出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比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等。这说明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总之,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历经实践检验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党的十八大在总结十六大以来十年奋斗历程时着重指出,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0%,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十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打开新局面。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发展的“中国奇迹”,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要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更加自觉地把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立场,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把握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科学发展观把加强党的建设同推动科学发展贯通起来,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制度推进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党的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党的建设成效体现到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来,体现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上来,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广阔前景。面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风险,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我们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程中,全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全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全面把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合理性、发展的规律性和胜利的必然性,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自觉性坚定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欧阳淞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