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当前产能过剩折射出创新不足

2013年11月12日 15:17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之中,中国是较少公布产能利用率的国家,这使人们虽猜测中国经济面临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却难以确切测定分行业分时期产能利用率状况,更难以及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笔者曾仔细研究了主要工业化国家的产能利用率及相关因素。结果显示:一是工业增加值与PPI对产能利用率变化的影响是关键性的,工业增加值代表数量,而PPI则代表价格。这一点在中国也不例外。二是间接测量产能利用率的指标,包括工业生产、订单、产销率、工业品价格、利润率、亏损面等。三是美国的经验表明,产能利用率的波动主要受需求的影响,而非供给的影响。例如2009~2010年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曾使产能利用率得以短暂回升。因此可以从需求角度来估算产能利用率。

  依据上述思路,可以整理计算出,从国际经验看,产能利用率在81%~82%之间是衡量工业产能是否过剩的临界点,75%以下表明产能过剩严重,高于85%表示产能不足。截至目前,欧美的去产能化进程并未结束,仍需要至少3~5年的时间。当下美国国内需求的强劲上升,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或掩盖了产能过剩的状况。

  依据上述思路,笔者也尝试计算了中国整体和结构的产能过剩状况。

  就整体而言,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程度并不十分严重。估测结果显示,一是中国工业企业利润率、盈利增速的走势基本一致;二是2013年以来,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约为78%~79%,显示产能整体过剩,但并不十分严重。

  就结构而言,我国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其中,电解铝、电石、焦炭、水泥、平板玻璃、粗钢、风电设备、光伏、造船产能利用率低于70%,电解铝、光伏两个行业可能低于60%。产能利用属于正常水平的行业有煤炭、发电,产能利用率高于85%。产能利用状况最好的行业是汽车,目前产能利用率超过95%。中国产能过剩的总体状况是:整体情况好于市场传言,结构问题甚于整体问题。

  笔者倾向于认为,中国经济在2018年之前将持续受到产能过剩的困扰。去产能的进程有一系列棘手问题:一是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是否持续扩张,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现行的税制使地方政府有扩张产能、从生产和流转环节获得税收资源的冲动。地方国企需要较为剧烈的兼并重组,甚至市场退出。二是央企以持续的加杠杆不断扩张,也是产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三是去产能化依赖纯粹的市场手段难以实现,例如巨型钢铁企业产能过剩的同时,以“废钢+电炉+污染”为物征的小钢厂在基层政府的纵容下,反而可能卷土重来。淘汰落后产能需要行政和市场力量并举。

  笔者以为,中国甚至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产能过剩,揭示出全球创新活力的不足。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愿意投入收益丰厚和产能不足的行业,而不是相反,但在现实世界中创新匮乏使得这样的行业过于稀缺。

  创新的浪潮从大到小,大致可分为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的创新→制度创新→经济理念创新→系统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品牌和营销创新→加工制造创新。所谓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创新,决定了创新的源泉,人类文明至今,创新源泉并不丰裕。在此之下,衍生出制度创新,这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创新。此后是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在制度许可的环境下的一场真正的头脑风暴。产品创新往往先于技术创新并受制于技术创新。而加工制造环节的创新,则已处于创新的末端。在满足一定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将加工制造成本减削至极低,是中国企业的优势。但这不足以支撑产品创新或系统创新。

  由是观之,产能过剩折射出创新不足,在中国尤其如此。创新并不仅仅是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灵感,还在于有无需要和培育这些创新灵感的土壤。 (钟伟)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