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经济外交促中国产业资源全球共享

2013年11月21日 16:5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即将访问罗马尼亚并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出席在乌兹别克斯坦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二次会议。海内外分析人士认为,李克强此次出访将推动国内优势产业“走出去”,成为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经济外交的又一亮点。此举不仅有助于消化国内部分产业过剩产能,还将实现与中东欧国家优势互补,推进多边关系互惠互利的新格局。

  从横贯欧亚腹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东亚与南亚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到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以及携手东盟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今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在经济外交上屡屡出新。

  李克强此次出访将主打经济外交牌,推动中国和16个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特别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充分挖掘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地方的合作潜力。其中,将重点推动高铁、普通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造业、水电、核电等产业项目“走出去”。

  海内外分析人士认为,在全球经济复苏不稳、发展中国家增速放缓、中国经济直面转型之际,外交为经济服务显得尤其重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内经济面临深度调整,中国经济外交更应着力于探索更广阔的市场,构建更稳健的国际贸易体系,建设更积极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锋说。

  当前,中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向前,但结构失衡、产能过剩仍是中国经济实现“升级版”无法回避的重大挑战。英国《金融时报》曾指出,产能过剩拉低了企业在中国国内以及海外市场的利润水平,并进一步威胁到中国已经放缓的经济增长势头。

  据了解,国际上公认的产能利用率正常水平为82%左右。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末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平均只有78.6%,钢铁、水泥、电解铝、焦炭、船舶、光伏、工程机械等行业产能利用率最高仅为75%,光伏仅为60%。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胡祖才认为,化解过剩产能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通过对外投资和合作,实现过剩产能的优化利用。

  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投资总监浦永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经过引进、吸收、再创新,中国目前家电、医疗设备、核电、高铁等产业已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出口优势,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

  “这些行业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抓住国家经济外交的契机,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转移多余产能,提升产业升级效率,”浦永灏说。

  朱锋认为,中国向中东欧国家输出基础建设、装备制造、水电、核电等产业项目具有比较优势。“当前,中东欧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改造方面有实际需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普遍存在贸易顺差,中国商品‘走出去’在当地已经占有优势。”

  实际上,经济外交绝非仅让中国受惠的“单向车道”,其本质是互惠共赢。

  中国参与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此外,中国还将从中东欧国家扩大进口,拓展绿色合作,创新融资渠道,在用好中国面向中东欧国家的“100亿美元专项贷款”的同时,与西欧发达国家合作为中东欧国家提供融资便利,这些对饱受债务拖累的中东欧国家而言也无疑是重大利好。

  “不仅谋一时,更谋长远;不仅谋一域,更谋全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庞中英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外交。中国已从“经济服务于外交”进入到“外交服务于经济”的新阶段,新一届领导人不仅为国内经济转型谋求新的外交布局,更在积极推动互利共赢的多边关系新格局中彰显智慧。(记者曹筱凡 傅云威)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