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银行“变脸”收费应考虑市场接受度

2013年12月05日 09:04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消费者以前习惯的一些银行免费服务近期正悄然变化。

  继农行12月1日起开始向客户收取短信通知服务费后,兴业银行也将从明年起对IC借记卡开卡和换卡进行收费。招商银行广州分行则将对日均资产不足5万元的金卡客户收取每卡每月10元的账户管理费。

  眼下多家银行免费项目悄然“变脸”成为收费项目,虽然银行方面也通过相关渠道予以公示,但始终难以避免给消费者一种收费不透明的感觉。再加上多年来的消费习惯及心态,当已经尝惯了“免费午餐”之后,许多消费者不习惯为部分服务支付费用。

  笔者认为,银行对需要付出成本的服务进行收费无可厚非,但收费应该有章可循,并且要告知消费者一个明确的标准,以便让消费者心中有数。

  另一方面,银行如果悄然“变脸”收费,还应考虑市场的接受程度,避免集中、大幅度地推出新的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激化社会矛盾。与此同时,也可考虑在收费时,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实施差异化政策,推出某些减免举措,培养客户群的忠诚度。须知,多家银行免费项目短时间内变成收费,一旦在银行业形成示范效应,各种借势“变脸”收费的项目就可能越来越多,而民意的反弹也就会越发扩大。

  国外的经验也值得借鉴。日前,澳大利亚多家银行因涉嫌向客户征收不合理费用,导致客户不满,有超过18.5万名客户向该国八大银行展开集体诉讼,要求银行归还总额超过2.4亿澳元(约合13.3亿元人民币)的不合理收费。虽然这是国外的一桩个案,但对于国内的银行业而言,尤其是对于近期多家银行免费项目变收费,无疑是打了一剂预防针。

  银行作为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屡屡“变脸”收费难免产生示范效应,并引发新一轮的“跟风潮”。很多时候,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几乎没有话语权,只能“乖乖”地被动缴费。作为公众服务项目,银行“变脸”收费不宜说变就变,而是亟须建立一个利益相关方参与互动、博弈充分的机制。(黄春景)

【编辑:白琥】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