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18家基金会行政管理费用超标 账本遭质疑

2013年12月09日 09:4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两年前的“郭美美”事件,助推了慈善信息的公开化,基金会的钱怎么花,花到哪里去了,可谓是“众目睽睽”。这两天,北京市就有18家基金会被盯上了。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日前公布的《北京市基金会2012年度工作报告摘要》,2012年度,北京市209家基金会中有18家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超过了10%,甚至严重超标,不符合《基金会管理条例》中比例不得超过10%的规定。

  按照现行《基金会管理条例》,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费”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过去一年,北京市209家基金会中,有18家管理费超过10%,涉嫌违规。

  18家违规基金会的主要业务方向不尽相同,包括创业培训、儿童教育、文化艺术、环境保护、扶贫等方面,在基金会管理费上的比例也高低不同。其中,北京新徽商慈善基金会和北京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基金会管理费占比最高,达100%,北京市精益职业教育基金会和北京康万家慈善基金会管理费占比在90%以上,有7家基金会管理费占比为10%至20%之间。

  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为例,2012年度总支出510多万元,工作人员工资福利支出230多万元,占比近五成。基金会监事王立新在接受采访时称,既然基金会并不存在挪用捐款、不做公益或者做假账等情况,在公益方面的支出和所作所为符合她的预期和要求,因此她“虽然知道这方面超标了,但并没有太在乎”。

  那么,10%的管理费占比上限是一句口号还是一条明令?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向中国之声记者表示,10%的要求一直在执行,违规的基金会将接受怎样的处理,在现有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中也有明确的规定。

  民政局负责人:10%是基金会的基本规定。(如果)超过了10%,在最后的年审当中会有相应的要求整改的处理性意见。如果连续两年都这样,在基金会的基本权益、减税优惠上都会有很大的削减,再往后,基金会成立的基本条件会有很大的制约。

  拿了做慈善的钱给员工发工资,这样的理解让18家违规基金会饱受诟病。事实上,一些管理费比例高的基金会也有着特殊原因。比如北京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基金会管理费占比为100%,从数据看属于严重超标,实际情况是,这一基金会2012年下半年才成立,当年没有开始公益项目的运作,在2012自然年度,他们的开支全部用在购买办公用品、租办公场所等方面,花去了6364.32元。

  现行《基金会管理条例》于2004年通过,自当年6月1号起施行。近10年过去了,当年10%的比例定得低不低?基金会管理费能否搞“一刀切”?多家基金会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赞成基金会应该把主要支出放在公益方面,人员成本的占比不能过高,但对10%这个硬性规定有些不同看法。

  原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基金会类型不同,管理费以10%的上限一刀切,并不合适。

  王振耀:全世界,一个是没有规定10%的,一般都是20%以上;另外,全世界都会区分你是操作型基金会还是资助型基金会,好多人做残疾人、老年(的基金会),他需要很多专业的人员,这工资你要严格算起来就属于行政支出。据我所知,在美国,操作型基金会中工作人员发工资的成本可能到80%左右甚至更高。

  由此也有了不同声音:拿得更多,是不是也该干得更多?管理费收取比例向发达国家看齐,费用详细使用情况的公开方面是否也要向发达国家看齐呢?王振耀对此表示同意。

  王振耀:很多基金会采取的都是向社会全面透明,但没有向捐助者作详细的、持续的、跟踪式的透明。也没有给人家,特别是大额捐赠以直接的信息反馈。外国的透明恰恰是对捐赠者给予最高的尊重,很多进展、需要的行政成本跟人家说清楚。这种情况下,很多捐赠者甚至直接来捐行政成本。

  “慈善”二字,除了和“高尚”联系,往往还和“富裕”密不可分。王振耀坦言,过去,基金会涉及资金往往规模较小,如今基金会的运营对人力资本投入的要求大大提高,做公益要凭良心,更要凭专业。这种情况下,寄希望于基金会工作人员“清贫做事”是不公平的。

  王振耀:在过去,大家就捐很少的钱给一个基金会,马上就是个转手,送到一个地方去,这是可以的。最近一些年,有大额捐赠,有运作型基金会产生,整个慈善的业态完全变化了,是现代慈善。几十亿的捐赠来了,简单搁在账上吗?就不是把钱发给孩子那么简单了。需要成本、专业化的人员,和原来的“清贫”是两个概念。(记者沈静文 车丽)

【编辑:王珊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