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社会救助体系调查:消除“盲点”亟须立法

2013年12月14日 08:51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困难人群的无奈与辛酸,一次又一次地拷问着我国社会救助体系。

  一周前,北京有媒体报道,在京打工的王秀青蜗居某小区对面的地下井长达10年之久。 而上个月的20日,河南省鹿邑县法院审理了赫庄村农妇武文英故意杀人案。这位无助的母亲,在去年2月,将农药瓶递给了患脑瘫的双胞胎儿子,致两个孩子死亡,此前她曾多次求助无果。同样在去年4月,河北清苑县臧村镇农民郑艳良因没钱做手术,在家自己锯掉患病的右腿……

  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之一,针对低收入人群和困难人群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多方面内容,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护线和安全网。

  而一旦社会救助体系缺位,将会使困难群体无法承担生活重负。在社会救助水平稳步提高的今天,人们不禁要问:打通救助的“最后一公里”为何这么难?

  显然,搭建一个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促成《社会救助法》的早日出台已是当务之急。只有让法律护航制度,才能让无望者看到希望。

  “失灵”的社会救助

  “贫困”的武文英对社会救助一无所知,她也未能走进社保的最后一道防护线。

  2012年2月10日,无路可走的武文英拿起了农药瓶,结束了脑瘫双胞胎儿子的生命。10个多月后,武文英选择了自首。今年11月20日,武文英因涉嫌故意杀人,在河南省鹿邑县法院受审。

  因不堪重压,葬送残障亲人命运的惨剧,并非仅此一例:2011年东莞白领韩群凤溺杀脑瘫双胞胎;2012年2月福建龙岩一老父亲为了死后不连累家人,将智障女儿杀死等。

  令人扼腕的悲剧,正是社会救助体系失灵造成悲剧的缩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社会救助是面向低收入者或困难群体与不幸者的社会保障措施,关系到最困难群体与不幸者的基本生存权益,是公认的维护底线公平的基础性社保制度安排。但如今我国的社会救助总体水平并不高,目前受助人口仅约占总人口的6%~8%,而救助资金投入不到2000亿元,相对10万亿元的财政收入有些偏少。

  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救济圈未能全覆盖,“解压阀”又匮乏,绝望情绪的笼罩,让武文英们找不到出口。

  武文英曾试图求助政府,“谁也不管,说几句不好听的,太丢人”。直到媒体3次报道“母亲照顾脑瘫双胞胎19年”的事迹后,政府部门才送来轮椅和500元钱和兄弟俩每月共60元的低保待遇。即便如此,对这个家庭也只是杯水车薪,他们没能走进当地相关部门的救助体系之内。

  事实上,3年前,河南省实施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计划为贫困脑瘫儿童实施康复训练,兄弟俩当时在救助范围之列。但在“主动上报”机制下,囿于信息闭塞,村里没上报,知识水平有限的武文英家庭也没申报,这对脑瘫双胞胎因此没能进入当地残疾人系统,得以救助。

  没能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社会救助制度,成了压垮武文英的最后一根稻草。

  消除“盲点”亟须立法

  10月30日,国务院曾召开常务会议再次专门研究社会救助,要求消除“盲点”。而农村地区,就是“盲点”之一,可是,毛细血管并不发达的社会救助体系,未能完全深入到偏远的乡村,打通“最后一公里”还是难题。

  2003年,民政部门曾全面排查了全国农村特困户底数(农村特困户是指因大病、重残、缺少劳动能力,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贫困人口),初步建立起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全面推行农村低保。

  10年过去,武文英“毒杀双子”、郑艳良“自锯病腿”等悲剧依旧在农村不断上演。在12月5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对“农民自锯病腿”做出回应,明确表示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是当前社会救助中的短板。在医疗救助方面,确实存在救助面过窄、救助水平低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病、特别是患大病的困难群众的医疗问题。

  武文英家的脑瘫双胞胎,就是这一“短板”下的牺牲品。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600万脑瘫患者,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两个脑瘫患儿。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可在多数地区,多年以来,并无针对脑瘫儿童的特殊政策。脑瘫患儿虽也能参加农村“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但康复费用没法报销,治疗药物也不在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范围内。高昂的治疗成本,并不是所有家庭能够承担。

  面对社会救助制度实践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社保领域的学者大多认为“亟须制定一部《社会救助法》,明确社会救助的内容,界定低保、救灾、五保、医疗、住房、教育、司法等各项救助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范围,及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责任”。

  “这不仅仅解决社会救助共性问题,还可使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生活救助制度尽快走向定型、稳定”,长期关注并且在近10年间领衔提交《社会救助法》的郑功成认为,“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这种解除后顾之忧的制度安排就始终具有不确定性,其功能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更何况是偏远的农村地区。”

  然而,从2005年就已启动《社会救助法》草案起草工作,却一直未有较大突破。人们希望“打通最后一公里”能够早日实现。陈俊宇

【编辑:姚培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