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称中国债务问题或成两会焦点议题

2014年02月26日 15:5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经济观察:中国着力防控债务风险

  人们预计,债务问题将成为今年3月初在京召开的全国两会的焦点议题之一。

  虽然,中国的债务问题与西方国家——无论是美国的还是希腊的都不相同,但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带来的风险却同样引起关注。

  在过去两三年中,多家研究机构曾提醒中国各地地方政府负债式增长给国家经济造成的潜在风险,并给出了各式各样的债务规模估算和解决方案。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4年六项任务中,“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被列在第三位。会议提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各项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2014年将坚决刹住地方政府性债务无序扩张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则表示,央行今年将配合有关部门彻底清理财务不可持续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

  “地方债其实是老问题了,但这两年成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中国东部江苏省某市财政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

  发展改革委官员表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9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92万亿元,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65万亿元。

  国家审计局在去年底公布的最新地方债务审计中表示,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债务占GDP比例低于债务率60%这一国际惯用的债务警戒线。

  尽管债务问题整体风险可控,且政府偿还能力较好,但专家们认为,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盲目举债发展,使得部分地方债务率较高。”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说。

  审计表明,截至2012年底,有3个省级、99个市级、195个县级、3465个乡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从行业看,政府还贷高速公路和取消收费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偿还压力也较大。

  在现行法律不允许地方政府直接发债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以较高的利率融入资金,并过度依赖出售土地偿还本息。而且以这种方式获得的大多是短期资金,投入项目多为地方基础设施项目,短期收益差,严重的期限错配给偿债造成很大压力。

  “现在地方债的问题出在现金流上,很多短期的资金被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短期收益不好,其实并不是缺钱,只是借短贷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说。

  此外,部分地方和单位还存在违规融资、违规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等问题,也容易形成局部风险。

  中国经济增长迄今为止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这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需疲弱的背景下尤为明显。据世界银行估算,未来25年中国需投入6.4万亿美元兴建必要的基础设施,而这笔投入将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一篇文章称,地方债务越滚越多会造成诸多损失:由于放贷无法实现收益,这会给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很多债务方不用承担决策不力的后果,这还会引发道德风险。

  针对当前中国政府性债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管理现状,专家普遍认为,应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着力控制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如果顺利落实,将改善局面。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显得尤其重要。一位不愿具名的基层政府官员说:“地方债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自上而下的政绩观,现在要求淡化GDP考核,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轻政府债务。”

  “地方债风险的问题不在于数量,而在于监管。”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提出建议。

  在巨大的公众关切和舆论压力下,中国各省市在国家公布地方债务总体审计后相继晒出本省市债务账本,将举债主体、资金来源和偿债期限等分门别类公之于众,为日后决策者制定和修改财税政策提供依据,为应对地方债务风险迈出了重要一步。

  尽管公开债务审计增加了地方债的透明度,对于如何偿债以及融资的可持续性,一些地方官员显得迷茫。

  “一些长期制度带来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地方领导做几年,换了职务,在他任上借的债怎么处理,这个确实说不清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方政府官员表示。

  受访的地方官员们亦希望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能够给出明确的改革路径,期待在官员考核、财税体制改革和地方政府融资方式上有所改变。

  “我觉得应该考虑市政债。”一位地方财政局的官员说。

  “国家正在推行新型城镇化,必将产生大量的投入跟支出。地方政府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债,这也是未来财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这位官员说。(记者吕冬 张展鹏)

【编辑:吴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