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厉以宁:别对结构调整中的中国经济期望太高

2014年03月11日 00:49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

  增长质量高的GDP多一点没关系

  ●对处在结构调整中的中国经济期望值不要太高,如果期望值太高,就会衍生大量的投资,重蹈以前的覆辙。不过,这并不代表投资不重要,投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国企的改革要先易后难,可以从两个产业开始试点——新兴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

  ●我们的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今天改革形势和30多年前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些比较容易改革的都已经改了,剩下是一些难题。第一个是利益集团,改革有损于他们的利益,因此有各种不同的反映。第二个是制度惯性,也叫路径依赖。老路走惯了,走新路总是这儿也不合适,那儿也不合适,走老路总是最保险的。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刘永刚 姚冬琴 李勇 | 两会现场报道

  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初步核算,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6.8845万亿元,同比增长7.7%,这一增速与上年持平,但却是近5年新低。

  3月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显示,2014年2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2%,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

  GDP增速与制造业增速的放缓,让不少市场人士对2014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忧虑。3月3日,两会期间,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就中国经济的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采访。

  别对结构调整中的中国经济期望太高

  “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稳中向好、稳中求进。”厉以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

  厉以宁表示,中国经济要向好发展,有三个问题必须要厘清。

  第一,中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阶段,结构调整问题如果做不好,以后的麻烦就会很多。比如产能过剩问题一定要解决,同时,要解决新兴产业不足的问题,对新兴产业加以扶持。

  第二,对处在结构调整中的中国经济期望值不要太高,如果期望值太高,就会衍生大量的投资,重蹈以前的覆辙。不过,这并不代表投资不重要,投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一些观点把经济发展中的“罪恶”都归结到GDP的增长中,这是不准确的。如果GDP的增长质量高,那么GDP多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当前中国单独靠消费还带动不起来经济的增长。

  所以投资和消费对中国经济都很重要。但投资要从三个方面来着手,一是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二是要动员民营资本进入到制造业领域,三是建设一些有长远效益的基础设施和环保工程的投资。

  第三,中国的经济形势必须要跟世界经济形势联系在一起,目前,欧盟这些国家的经济还没有完全摆脱债务危机,同时,美国的复苏也不是很稳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形势。

  深化国企改革,可先从新兴产业、

  产能过剩行业开始

  此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那么,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是什么?

  厉以宁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企业改革有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是国企资本体制改革,低层次的是国企企业体制改革。

  厉以宁告诉记者,所谓资本体制改革,是指国家要掌握国有资本投入量的升升降降、进进出出。对于产能过剩和效益长期不佳的企业,国有资本就应该减持;对于产能短缺和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国有资本应该增持。政府的职能转变以后,政府就变成管资本的了,而不是管企业的具体行政工作。

  厉以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就是把国有企业当成独立的市场主体,由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来管理,通过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发挥作用,使企业的效益和效率摆在首位。

  “这样的改革使国家更主动了,主要是掌握了投资权,而不是去管企业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厉以宁说。

  对于目前有舆论认为,国企改革的实际推进比较困难,厉以宁建议,国企的改革要先易后难,可以从两个产业开始试点,这两个产业是新兴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

【编辑:官志雄】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