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现代国家价值观的总宣示——习近平访欧的时代启示与历史坐标

2014年04月04日 17: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2014年春天,欧罗巴大地,风自东方来。

  3月22日至4月1日,习近平主席开启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的国事访问,出席在荷兰召开的核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11天,90多场活动。透过丰富多彩的外交活动,如春风化雨般,现代中国的国家价值观传遍欧洲。

  对欧洲来说,中国曾经是“老大帝国”。但不知不觉间,中国已华丽转身,驶上崛起的快车道。众所周知,传统西方曾习惯戴“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显然这种观念已严重脱离实际。

  刚走出欧债危机恶梦的欧洲诸国,想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又害怕中国强大后带来威胁,内心少不了纠结。

  在荷兰海牙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发表中国关于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这是中国首次公开“核安全观”,也是世界各国中第一个提出“核安全观”。

  在德国,习近平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展开话题,指出这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习近平的这番讲话,是对曾经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的有力回击。

  面对乌克兰问题、中国国防预算、南海问题等欧洲民众关注的“敏感”话题,习近平无不有问必答,在世界热点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更在事关中国国家利益的问题上表明中国立场,亮出中国底线:

  ——乌克兰问题,“对于一切有助于局势缓和政治解决的方案,中国持开放的态度”;

  ——国防建设领域,“我们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

  ——南海问题,“我们不惹事、不怕事,有关我国领土主权完整的事情,当然要坚决捍卫”。

  打消疑虑、破除戒心,才能形成“和而不同”的共识,拓展彼此合作的空间,找到更多的利益契合点,也才能分享彼此发展尤其是中国崛起带来的机遇。

  同为世界不容忽视的力量,中欧双方尤其需要互相尊重、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习近平说:“尊重双方改革道路,借鉴双方改革经验,以自身改革带动世界发展进步。”

  在此背景下,不仅“德国质量”同“中国速度”对接有着美好前景,中荷建立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法开创紧密持久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中德关系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比建立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一个开放的中国,正与伙伴们共享自身发展机遇,让世界对中欧全方位关系的发展充满期待。

  欧洲之行是继往开来的一次旅程。崛起中的中国必然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动力,从习近平演讲中不断出现的饱含深意的中外名言警句,到身着中式服装出席欧洲王室的盛大国宴,“中国风”的形象,举手投足间展示着中华民族文化风采和自信,“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也正因为文化底蕴的力量,习近平说,“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的共有禀赋”,“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是两个伟大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精神源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丰富于现代理念的不断吸纳,具体化于中国梦的提出。习近平说,“中国五千年没有断流的文化不能丢掉了”,“中华民族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勇于探索、不断前行。”乃至于面对世界一些国家对中国存在的偏见,也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

  从提出“醒狮论”到呼吁在欧亚大陆架起友谊和合作之桥,习近平以睿智的语言向欧洲人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风采,让欧洲乃至全世界了解中国道路、中国立场、中国机遇和中国精神,这是对中国执政理念的表达,更是对现代中国国家价值观的全方位阐释。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告诉欧洲,看待中国的视角,要跟得上中国的发展变化,“老大帝国”只是历史的片段,当今中国正努力成为传统底蕴和先进理念兼备的现代国家。追求持久和平繁荣是中欧双方的共同目标,一如希望中欧双方的年轻人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习近平欧洲之行用现代中国国家价值观向世界表明,中国已经做好准备,用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姿态,展示发展的勇气和智慧。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的姿态、春的气息,让人期待。(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