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构建反恐防控体系 重点区可1分钟处置突发事件

2014年05月22日 11:08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来源: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

  今天上午,北京市公安局举行情况通报会,由北京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向市民群众和新闻媒体介绍北京警方构建立体化反恐防恐工作体系相关情况。

  全面覆盖突出重点 以快制动有效控制

  北京警方构建立体化反恐防恐工作体系

  “全面覆盖,突出重点,以快制动,有效控制”。近年来,首都公安机关着眼“平安北京”和“最安全城市”建设目标,立足首都反恐防恐长期实践和当前现实斗争需要,构建了“保核心、守重点、控街面、抓外围、全覆盖”多警种联勤联动、快速反应的立体化反恐防恐工作体系。充分依托网上网下联勤指挥、交警巡警特警协同作战、地上地下一体化等机制,采取空中巡控、视频巡控、机动车巡、携犬巡逻相结合等方式,把巡逻力量组织到位、把防控任务落实到位、把武器装备配备到位、把勤务机制调整到位,最大限度地将警力摆上街面,落实固化社会面防控的各项创新举措和超常规措施,大幅度提升了街面见警率、巡逻覆盖率和快速反应能力,有效营造了“百姓身边有警察、街头处处有防范”的声势和良好氛围,严防发生暴恐袭击和个人极端暴力案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保核心——

  多种防控机制确保首都中心区绝对安全

  北京市公安局始终把首都中心区防控放在首位,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情报、指挥、防控、处置四位一体的综合防控网络,确保绝对安全。

  实行网格化、全天候、实名制防控。将中心区划分为若干网格,逐一落实责任措施。突出网格化,网格内各警种分工协作,建立相邻网格支援、警种联勤联动、常态机动处突机制,形成“巡警管格、交警管线、特警管面、公交管站”的地上地下一体化防控格局。突出全天候,分等级、分季节、分时段,动态部署防控力量和勤务方式,加大警力覆盖密度,强化24小时控制。突出实名制,把参与中心区勤务的力量全部实名制,细化任务措施,责任到岗到人。

  以远端保中心、以外围保核心。坚持齐抓共管、整体作战,突出主动发现,在中心区外围设置过滤线、检查岗,加强24小时视频巡检,切实将问题发现、解决在中心区外围。突出无缝衔接,由市局勤务指挥部和人口总队牵头建立分局之间、派出所之间、社区之间联勤衔接机制,落实实名制、全方位管控责任,最大限度减轻中心区的压力。突出关口前移,构建了外围检查站、远郊区县、环城带、城六区、中心区外围,从远到近、环环紧扣的防控屏障,提前消除各类不安全因素。

  坚持最高工作标准、最快速度处置。在强化情报先行、预警查控的同时,突出点对点指挥,把原来的多级指挥变为点对点、可视化的垂直指挥,缩短指挥运作时间,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突出全责全能,淡化警种意识、强化警察责任,参加勤务的所有民警都要履行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的责任,加强联勤联动,确保快速反应,形成工作合力。突出常态处突,加强武装巡逻的等级化、专业备勤的常态化、第一响应的日常化,优化武装巡逻等级、点位,把反恐等专业力量、装备24小时前置,将属地分局、专业警种作为中心区第一响应力量,及时有效处置突发案事件。

  守重点——

  全市14个重点繁华地区突发事件“一分钟处置”

  为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在取得先期工作成效基础上,北京市公安局依托首都中心区成功防控经验,对全市重点地区进行了梳理,确定了王府井、北京站、西单等14处人流密集的重点繁华地区,按照遇有突发事件能够在一分钟以内进行处置的标准,“距离精确到米、时间精确到秒”部署武装警力进行定点看护。这14处点位按照一分钟处置工作机制,将武装民警全部放置在明显的点位上,能够在最大限度、最短时间对突发的恐怖、敏感案事件采取处置措施。同时,全局根据“一分钟”处置预案制定分方案,在暂时未涉及十四个重点繁华地区的分县局也根据方案内容,自行在辖内的次重点部位设置一分钟处置点位并部署警力,将“一分钟”处置工作机制常态化,普及化。

  建立了地方公安和铁路公安反恐维稳联动机制。按照公安部统一工作部署,北京市公安局启动了地方、铁路公安联勤联动机制,明确统一指挥、实现站区通讯联网,推动站区网格化巡控、建立“四级”应急处置模式;不断加强特警、反恐、属地分局、武警及铁路公安联动协作,形成常态化的拉动演练机制,实现多警种合成作战;会同铁路公安轮流在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等大型客运站进行常态化巡逻,打好反恐人民战争,不断提升队伍整体的应急处突能力。

  控街面——

  武装巡逻屯兵街头,出警不超3分钟

  在常规巡逻力量基础上,北京市公安局以武装巡逻为突破口,调整完善巡逻警务站工作机制,以摩托车、携犬等巡逻方式为补充,确保社会面重点部位全覆盖。

  启动武装巡逻。北京市公安局于5月12日正式启动了巡警武装巡逻工作,组建了150辆专职武装巡逻车,按照重点大街全覆盖、单车巡段不超过3公里、接警到场时间不超过3分钟的标准进行部署,承担街面盘查核录、武装巡逻震慑;暴力恐怖案件、个人极端行为先期处置;涉枪、涉爆警情先期处置;群体性暴力事件先期处置;聚众持械斗殴警情先期处置;根据市局指令担负其他紧急警务和武装支援任务等六大职责。这些车组每车均配备防暴枪、左轮手枪,警力分组轮班开展24小时巡逻防控工作。

  调整完善警务站屯兵街头。当前全市已部署街头警务站190个,并将社区警务理念融入街头防控,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力量“人头熟、地面熟”的优势,不断扩展情报信息源,及时发现和报告各类安全隐患,与民警形成信息互补,织严织密街头“人防网”,开创“重点大街一线红”的工作局面。

  加强摩托车和携犬巡逻。根据道路交通实际,在城六区道路狭窄、交通拥堵路段部署摩托车巡逻停靠点177处,由巡警支大队直属警力担负,以每两辆摩托车为一组,每人携带左轮手枪,按照无警停靠震慑、周边步巡,有警快速反应、先期处置的原则开展巡控工作。同时,在全市治安复杂地区、群众活动密集场所部署携犬巡逻组,充分发挥警犬的震慑和发现作用,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抓外围——

  “三道防线”把危险堵在门外

  依托区域警务合作,明确反恐从边界开始、从进京开始的工作思路,建立完善三道防线查堵机制。三道防线查堵机制,是防范应对重大暴力恐怖案事件有效手段和措施,以“动静结合、巡堵互动,等级调控、整体联动”为基本勤务模式。具体讲,就是在环京外围进出京道路上设置卡点,为第一道防线;在本市环城带地区进入市区的主要道路上设置卡点,为第二道防线;在本市城六区的主干道、联络线以及路口设置卡点,即第三道防线。三道防线各卡点形成互为衔接、相互策应的复式卡点。

  外围检查站,三道防线,环首都区域警务合作机制,最大限度将各种威胁首都安全的因素隔离、过滤、处置在外围。检查站是首都外围的第一道屏障,是拒危险于首都门外的第一个关口,北京市公安局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加大警力投入和工作保障,落实检查站实名制运行机制,将影响首都安全的各类危险、威胁、隐患、问题阻断在远端、消灭在萌芽,减轻中心区安保压力,打造现代“护城河”,全力做好首都外围防线的安保工作。

  全覆盖——

  实现“空地”立体防控警务新模式

  北京市公安局依托科技强警战略,大力加强科技投入,以警务飞行空中巡逻和视频监控全面覆盖弥补一线警力的缺口,提高反恐防恐效能,并大力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机制,确保轨道交通的出行安全。北京警航的有关领导介绍,警用直升机每周巡逻、训练飞行时间不少于30个小时。每周执行巡逻任务不少于两天。

  在警务飞行方面,市局警航总队5架警用直升机,对北京城区、郊区、周边检查站、早晚高峰勤务等共计18条航线进行日常空中警戒巡逻。一旦遇有突发事件,能迅速在相应地点实施空中勘察、应急起降,并根据地面情况对地面处置行动实施空中支援,包括警力运送、视频图传、空中喊话、照明搜索、人员救助等手段。

  在视频监控方面,北京市公安局视频天网体系基本实现了城区、郊区城关全覆盖,并形成了一批典型技战法和管理模式在打击违法犯罪、服务群众及重大安保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其中通州分局依托视频“天网”系统,在居民小区、平房区以及公交车站、繁华场所、中小学幼儿园等区域和重点部位建设图像视频巡控系统和报警前端,将物防、技防设施和人防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在治安防控、打击破案、综合管理、服务群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四年来,通州区刑事类警情同比下降52.7%,街面警情同比下降33.9%,入室盗窃等可防性案件警情同比下降37.4%。

  在轨道交通方面,建立了安检控物、区域防控、高峰勤务以及地上地下一体化警务工作机制,严密轨道交通反恐防范体系。根据每座车站的不同特点,逐一制定客流疏导方案,根据大客流发生的时间、地点不同,梯次投入警力,保证有序流动,避免交叉客流;每日早晚高峰及突发极端天气情况时,警力最大限度投入地铁车站,确保轨道交通车站站站有警,快速处理各类治安案件,加强对安检的指导和监督,尽全力将各类违禁品,堵截在车站之外,保证轨道交通安全。(记者 李婧)

【编辑:何敏】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