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储粮负责人:“储备红线”是粮食安全应有之义

2014年06月19日 19:1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做好夏粮收购 确保“储备红线”——中储粮总公司负责人谈当前我国中央粮食储备

  农业部日前宣布全国夏粮“十一连丰”。这是我国新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后第一个大丰收。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2014年小麦、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中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后的首个收购季,国家托市政策执行主体的中储粮总公司董事长赵双连19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储备红线”是粮食安全应有之义

  记者:强调粮食安全“储备红线”,出于什么考虑?

  赵双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要有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也要有粮食储备红线。中央储备粮是中央政府掌控的最主要、最可靠的调控资源。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饭碗,一手端在农民手上,一手端在国家粮食储备手上,这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

  我国地域广阔,粮食供求年度不平衡、区域不平衡,为应对市场化的粮价波动,安全系数提高一些很有必要。因此,我们建议要按照以中央储备为主、调动地方储备积极性,以谷物为主、兼顾油脂油料,以国产粮为主、适度进口原则,逐步建立我国粮油储备安全三条保障线:到2020年,储备库存消费比达到20%左右,小麦、稻谷、玉米三大谷物储备占储备库存85%左右,油脂油料库存消费比25%左右。

  记者:除了数量规模的要求,确保粮食储备红线还有哪些新内涵?

  赵双连: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中央粮食储备管理向现代化、绿色储粮和智能化管理加快升级。随着粮食安全从以往注重数量安全,到现在更加注重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必须进一步提高绿色储粮技术和现代信息智能技术装备的应用,全面推广绿色储粮,大力建设智能化粮库,确保粮食在储藏期品质稳定,确保流通环节食品安全。

  仅限于国内市场和资源进行调控,腾挪空间有限,调控手段也难以持续,还容易出现储备与市场争粮问题。从“适度进口”战略出发,要研究储备与进出口相结合的运作机制。可以考虑在中央储备谷物规模中,80%用于装国产粮并通过国内市场轮换,其余部分利用国际市场粮源轮换,拓宽国内粮食供应渠道。

  三大谷物储备保障线

  记者:从储备红线角度,如何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赵双连:建议小麦、稻谷、玉米三大谷物品种储备库存要占到储备库存85%左右,就是体现以谷物为主原则,并且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要占大头。在谷物主导前提下,应根据不同时期市场供求状况和调控需要,灵活掌握小麦、稻谷和玉米储备比例。对于国内供求趋紧品种,应有预见性地增强储备;对于国内供应宽松品种,可以考虑品种串换,通过储备布局空间调整,实现粮食资源和仓储资源充分利用。

  目前我国稻谷供应相对宽松,政策性收购量较大,而小麦供求偏紧。可以考虑储备稻谷串换为小麦,减一部分稻谷产区储备稻谷、相应增加小麦产区储备小麦。“腾笼换鸟”既增加小麦调控资源,又可以为稻谷产区政策性收购腾出仓容。

  记者:中央和地方有什么分工?

  赵双连:我国粮食储备目前分中央、地方两大块,从动用梯次上,中央储备用于应对大规模市场突发状况,地方储备用于应对区域性市场突发状况。在汶川地震、南方冰冻等重大灾害时,中央储备能够第一时间投向市场。在储备规模中,应以中央储备为主、地方储备为辅。既考虑紧急动用的高效率,也兼顾地方责任。

  油脂油料储备保障线

  记者:储备红线的油脂油料怎么处理?

  赵双连:我国油脂油料对外依存度高,价格波动频繁,市场被跨国粮商控制,库存消费比设定应略高于谷物,达到25%。其中一部分以油料形态储存,即储备大豆;另一部分以食用油形态储存。

  据测算,我国进口油脂油料相当于进口7亿亩耕地。依靠国际油脂油料资源平衡国内需求将成为常态。确保我国油脂油料安全,重点是保渠道安全。不再谋求恢复高水平的油脂油料自给率,绝不意味放弃大豆产业。国产大豆产业需要政策扶持,这关系产业安全和部分农民生计,也关系到种质安全。国产大豆蛋白含量高、非转基因,在满足国人豆制品需求方面不可替代。要保证一定规模国产大豆储备规模,通过轮换购销来支撑产业发展。

  目前国际资本100%占有我国国际粮油采购上游、大豆压榨能力35%左右和小包装油45%以上。我国应借鉴日本等国家“走出去”经验,在适合的粮食主要出口国通过租赁、合资、独资等方式建立收储基地,重点掌握港口、码头、中转仓等关键物流资源,从源头提高国际粮源掌控能力,参与国际粮食贸易和资源配置。 (记者王立彬)

【编辑:王珊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