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民日报称上半年物价平稳 调控目标可轻松完成

2014年07月11日 05:1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3%,涨幅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1%,环比下降0.2%。专家认为,CPI、PPI环比同步走弱,打消了市场对通货膨胀可能再次抬头疑虑。与今年初政府工作报告设定3.5%的目标相比,当前物价水平符合调控预期。下半年CPI仍将运行在合理区间,完成全年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太大压力。

  上半年物价总体平稳

  今年上半年,全国物价总体表现平稳。1月份,CPI同比涨幅为2.5%,与去年12月持平,物价走势开局良好。此后的2月份和3月份受到春节和季节性因素影响略有反复,分别上涨2.0%和2.4%。4月份,由于鲜菜等食品价格降幅明显,CPI也创下了2012年10月以来的新低,同比仅上涨1.8%。不过,5月份受翘尾因素大幅增加的影响,CPI又重回“2时代”,同比上涨2.5%。6月份CPI则稳中略降,同比上涨2.3%。

  “食品价格显著下跌是6月CPI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看来,6月份以来,北方主要作物生长地区的光温及雨水条件较好,有利于粮食及瓜果生产,蔬菜、鲜果、水产品价格在后半个月回落明显。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表示,6月份的CPI不高,也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有关。随着政府经济增长目标的调整,不仅让GDP增长幅度整体水平下移,而且必然带动一些产业结构调整,产能过剩挤出及生产品价格水平整体下移。而生产品价格水平整体下移自然会影响CPI增长下行。此外,还与当前全国的住房价格开始出现全面下行有关。

  下半年会有小幅波动

  “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考虑了去年涨价翘尾影响和今年新涨价因素,也表明我们抑制通胀、保障民生的决心和信心。”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综合各个方面情况和上半年的物价走势来看,下半年物价总水平控制在3.5%以内完全没有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今年完成全年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压力。预计全年CPI涨幅为2.3%-2.4%之间。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下半年CPI将小幅波动、略有回落。2014年CPI翘尾因素高点出现在五六两月,三四季度CPI翘尾因素呈现逐月回落态势;同时,购进食品的输入性压力整体不大;另外,猪肉价格环比增速出现了明显的回升,但回升幅度较弱。在房地产市场交易持续萎缩的大趋势下,下半年CPI居住类增速将小幅回落。

  “对下半年国内CPI的趋势,还应该关注两个问题。”易宪容认为,一是国内楼市的周期性调整对房价之影响程度,二是要关注国际市场大量的流动性会否撤出股市而进入大宗商品市场,这些都是影响下半年国内CPI趋势的重要因素。

  仍需防范物价反弹

  尽管下半年CPI处于合理区间是大概率事件,但也要防范一些可能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从宏观层面看,推动物价上涨首要因素表现为输入性通胀。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材料商品价格或将再次上涨;其次,今年将对资源性产品价格进行改革,短期内有可能推动物价上涨;第三,构成生产要素的各项成本价格近几年都在上涨,构成企业生产成本的价格也在上涨,这种成本推动因素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存在。对于这些不利因素还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继续做好物价调控。

  事实上,保持今年物价平稳,对我国经济稳增长将起到重要作用。姚景源指出,当前温和上涨的物价水平是和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相匹配的,处在比较理想的状态。首先,它不会使国民经济运行中物价的弦绷得太紧,为当前一系列“微刺激”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也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留出了较大的腾挪空间;其次,物价温和上涨,广大企业才有加大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第三,物价温和上涨也不至于给广大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本报记者 周小苑

【编辑:程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