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龙一号”通过国家权威评审 专家组建议尽快启动

2014年08月25日 18:2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术实现“中国造”

  目标示范工程具备开工条件 专家组建议尽快启动

  记者从中广核获悉,8月21-22日,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牵头组织我国43位院士和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总体技术方案进行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华龙一号”成熟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可满足三代核电技术要求,设计技术、设备制造和运行维护技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目前国内可以自主出口的核电机型。专家组建议,尽快启动示范工程。

  评审会后,中国广核集团与中核集团签署了中国自主三代百万千瓦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技术融合协议。

  安全和性能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华龙一号”是中国广核集团和中核集团在我国三十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投入大量精力,充分借鉴国际三代核电技术先进理念,汲取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研发设计的三代核电机型。“华龙一号”的安全和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

  在设计创新上,“华龙一号”提出“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采用177个燃料组件的反应堆堆芯、多重冗余的安全系统、单堆布置、双层安全壳,全面平衡贯彻了纵深防御的设计原则,设置了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等。

  据了解,“华龙一号”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得743件专利和104项软件著作权,覆盖了设计技术、专用设计软件、燃料技术、运行维护技术等领域,满足核电走出去战略要求,“华龙一号”充分利用我国目前成熟的核电装备制造业体系,自主研制了关键设备和部件,首堆示范工程设备国产化率大于85%,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目前,中核集团和中广核目标示范工程前期准备工作进展良好,具备开工条件。

  此次评审会,由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刘宝华主持,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和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刘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中、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王中堂出席。来自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中国工程院、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总装国防知识产权局、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核集团、中国广核集团、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中核建设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等专家和代表参加此次会议。

  中国核电将进入“造船出海”时代

  “华龙一号”总体技术方案通过国家评审意味着,历经30多年自主研发,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合作开发的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 得到了国家权威的认可,这将对进一步推进“华龙一号”国内落地和国外市场开发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

  今年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了第六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我国能源安全战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通过了《我国能源2014-2020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能源革命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作为目前提倡要大力发展的非化石能源的主力军,中国核电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正式推出“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体现了国家科技创新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凸显了我国跻身世界核电强国的信心和决心。

  “有了‘华龙一号’,中国核电走出去将从‘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于国、于民、于能源发展,都是意义重大。”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评审会上说,“作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重要品牌,‘华龙一号’要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

  “‘华龙一号’承载着国家核电走出去的希望。”评审会上,环境保护部核安全总工程师刘华说。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禹在会上表示,综合安全、技术和经济特点,“华龙一号”与世界上的其他技术路线相比存在较好的国际市场前景。中广核将在推进国内示范项目的同时,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与领导下,积极致力于“华龙一号”技术的对外输出。

  会议还对“华龙一号”提出六点要求:一是坚定走核电自主创新的道路,“华龙一号”采用了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177”反应堆堆芯、自主核燃料元件等,这些都是重大技术创新。二是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好审查关口。三是充分吸纳合理意见,优化完善“华龙一号”设计,确保万无一失的安全目标。四是抓紧关键设备的研制,推进设备国产化。五是坚持融合的道路,才能走得更远更好。六是依托“华龙一号”,加速我国核电“走出去”。

【编辑:姚培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