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官员应将绰号当作镜子

2014年09月09日 10:47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近年来,一些“落马官员”或多或少都在当地有着这样那样的绰号。如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被称为“季挖挖”,四川原省委副书记李春城被称为“李拆城”,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被叫“拆迁大佐”等。(9月8日《海南特区报》)

  反腐风暴高潮迭起,“打虎拍蝇”的成绩早已刷新了反腐纪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贪腐官员的绰号也随着他们的落马走向舆论前台,成为人们的谈资。透过这些带着戏谑色彩的绰号,人们往往能窥斑见豹,不仅能寻到贪腐官员东窗事发前的行事风格,而且能读出当地群众对其“是非功过”的评说。这种“坊间口碑”虽然只有寥寥几字,但从事后看来,却往往是部分官员落马前的腐败信号。

  其实,民众对官员取一些具有讽刺意味的绰号,本身就是在给他们的形象和公信力敲警钟,理应促使官员对自己履职行为的反思。即便骂声会给官员带来心理上的不适,但是里面的“敲警钟”成分却是最好的公信力补药。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与网友交流时也说过,“为什么领导可以发脾气,群众不能发脾气呢?为什么领导可以骂娘,群众不能骂娘?”更何况,法律上没有规定说不能给他人起绰号,更没有规定说给别人起绰号就要被处罚。所以,面对绰号,在任领导干部本来就该有所警醒。

  纵观历史,清廉干吏自有民爱,贪腐官员才背骂名。当然,有时也会出现干部被误会的情况,面对某些不实的骂声,显然令人感到十分委屈,这时要相信最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相信“知我罪我,唯其春秋”。对于那些混在骂声中的心怀鬼胎的恶意诽谤,造成恶劣影响后,法律法规自会对造谣污蔑者亮剑,历史最终也会还清官以清白。

  事实上,在如今的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在微博等自媒体上,那些批评政府部门和公权力的微博往往会产生跟帖追骂的长尾效应,这其中很多批评甚至带着风闻言事的味道。但对于官员本身来说,被公众取了绰号,首先想到的绝不应该是暴跳如雷,而应该以此为镜,及时自我纠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否则变成讳疾忌医,酿成“大病”悔之晚矣!(评论员 文峰)

【编辑:刘彦领】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