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统计局回应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阵痛超预期

2014年10月21日 10: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0月21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14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表示,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回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去年同期对比基数比较高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三季度以来经济三期叠加的压力,结构调整阵痛超出预期。

  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199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7996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85787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196125亿元,增长7.9%。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9%。

  盛来运评价“前三季度经济总体形势”时表示,虽然三季度GDP的增速有所放缓,但就业和物价形势总体稳定,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一至三季度GDP增长7.4%,三季度是7.3%,确实比去年又有回落。就业形势今年相当不错,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目标任务。物价指数1-9月份上涨2.1%,总体上是比较稳定。从这些指标来看,虽然增速略有放缓,但国民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在国际形势目前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国内三期叠加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经济能够保持平稳运行,应该说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关于三季度增长速度回落的原因,盛来运指出,既有去年同期对比基数比较高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三季度以来,经济三期叠加的压力,结构调整的阵痛超出预期。结构调整的阵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年积累的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这个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二是今年以来房地产持续调整的累积效应有所增加。这两个因素,短期来看会影响相关企业的生产、消费和投资。

  盛来运表示,虽然三季度GDP增速略有放缓,但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的势头也比较好,经济运行总体上来说,稳中有进的态势没有改变。如果换一个角度,从新常态的视角看待目前经济发生的一些变化,中国经济实际上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在孕育着新的突破。第三产业比重在继续提高,服务业的增加值速度快于工业,这是继去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第一次超过工业以来,继续延续这样的趋势。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在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整个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

  二是需求结构有积极的变化。今年以来投资增速继续高位放缓,出口增速开始换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1-3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8.5%,比资本形成总额增速的贡献要高7个百分点左右,整个经济再平衡的态势比较明显。

  三是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是8.2%,增长速度比GDP增速高0.8个百分点。另外,居民收入的名义增长速度也比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高,因为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是8.1%,也高于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中占的比重是提高的。另外,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从数据来看继续减少,同时居民收入的中位数的增速要快于平均增速,这意味着内部收入的差距也有所改善。 

  四是区域结构有所改善。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增强,东部地区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中西部地区在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后发优势继续得到发挥。

  五是资源环境成本的消耗有所减少。经济发展的方式,由过去过度的依赖于资源消耗粗放式的发展方向,向集约型的发展方向转变的态势也比较明显。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6%。

  盛来运表示,这五大变化是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中间几个突出的亮点,也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统计局认为,今年以来虽然经济增长速度略有放缓,但是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结构在持续改善,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经济内生的新动力有所集聚,同时新经济的成份在茁壮成长。所以,整个中国经济应该说继续在向好的预期方向发展。所以今后一个时期,要呵护好、引导好这些新的趋势,进一步巩固加强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好势头。

【编辑:王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