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钮文新:紧缩货币政策抑制房价将致民营融资成本高企

2014年10月28日 15:24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避免三个误判 回归内生性增长

  钮文新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3%。GDP增速是7.3%还是7.5%没那么重要,而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否良性循环。所谓良性循环指的是:经济的增长是主动性(内生性)增长,而不是没完没了地依赖财政投入;是内需强劲动力,而不是依赖外需增长。

  尽管,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国经济不符合良性循环的标准——主动性增长动力严重缺失,内需严重不足。但需要看到的是:现在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因为中央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而正在设法转变。

  为什么中国经济主动性增长动力不足,内需不断弱化?我认为,这是有关部门对中国经济形势误判,长期实施紧缩政策所导致的必然后果。误判体最起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4万亿元政府投资是否会引发严重通胀的误判;第二,房价上涨是否属于货币超发的误判;第三,人民币升值可以促进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误判。

  首先,我们必须看清2005年汇改以来货币政策的作用。那时候中国经济过热,但过热是外需拉动的。

  当时中国央行以抑制经济过热为名,大力度紧缩货币,结果是大力度地抑制内需,并借此去平衡外需的增加。2008年,当金融危机使美国消费突然停滞之后,中国外需也随之停滞。当时GDP的暴跌实际反映了中国内需的严重不足,反映了中国内需在长时间紧缩货币条件下的虚弱。4万亿政府投资实际是在补足内需的缺失。

  在需求(尤其是内需)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判断会发生通货膨胀,是个严重的误判。当然,我们不否认政府投资力度过大,也会导致物价上涨。但治理这样的物价上涨,只需减弱政府投资,而不是紧缩货币。但我们让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组合,结果是政府投资占用几乎全部金融资源,而民间投资举步维艰。长此以往,这必然导致中国主动性增长动力被严重弱化。

  再说房价问题。我们一直认为,中国的房价问题是“土地财政”的问题,是各地方政府为了财政收入而不断拉高土地价格,并希望房价不断上涨的必然结果。有没有货币因素?有,但货币是被动因素。所以,抑制房价必须从土地财政问题入手,必须从房地产本身的政策入手,而绝不是紧缩货币政策。

  同时,用紧缩货币政策抑制房价必然导致非常恶劣的后果。具体而言就是,民营经济融资成本高企,主动性内需不断疲弱。

  现在我们该明白了。之所以国内有一些学者、专家总是大谈通货膨胀,总是试图“逼迫”央行紧缩货币,实际其背后的关键是为了促成人民币升值,满足其“美国主子”的经济愿望。人民币迄今已经升值40%,中国贸易增速已经回到零增长附近,但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了吗?贸易顺差消失了吗?没有。今年前3个季度,中国出口增长率仅为3.6%,但顺差依然高达1.4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重新扶持内需,重新让经济回到主动性增长的良性循环需要时间,需要过程。但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了。我们说,7.3%或7.5%的经济数字不重要,关键是要建立良性循环机制。只要良性循环开始了,国民的预期就会由负转正,就会逐渐促使经济走上正轨,这才是最重要的。(作者系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

【编辑:王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