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深圳发布劳动关系发展报告 技工缺口大普工难留

2014年11月24日 10:49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我市近期发布了2014年度《深圳劳动关系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报告》认为,当前深圳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需着力解决四大问题,包括民营企业就业岗位竞争指数偏低,技工缺口大和普工人难留,应届毕业生房屋租金压力大以及劳动纠纷在局部地区频发。

  相对稳定劳动关系面临挑战

  《深圳劳动关系发展报告》由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市总工会联合编写,每年以蓝皮书的形式向社会公布。

  《报告》指出,2014年度深圳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外部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劳资矛盾仍难以避免。同时,去年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提高,给用人单位用工成本带来新的压力,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及《深圳经济特区失业保险若干规定》等新法律与法规的实施带来的后续影响,同工同酬争议等新型争议将逐步显现,企业在转移或转型过程中的关停并转,加大了降薪欠薪、经济补偿等劳资纠纷发生的频率,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面临挑战。

  民营企业就业岗位竞争指数偏低

  《报告》主编汤庭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深圳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需着力解决四大问题,包括民营企业就业岗位竞争指数偏低,技工缺口大和普工人难留,应届毕业生房屋租金压力大以及劳资纠纷在局部地区频发。

  有数据显示,深圳中小微企业或民营企业就业岗位竞争指数偏低。去年深圳民营企业与国有等其他企业相比,就业岗位占比最高,但岗位竞争指数却位居倒数第三;就企业规模而言,员工人数在20-99人之间,以及500-999人企业的整体就业职位量虽然可观,但岗位竞争指数却偏低,且有逐年下滑趋势,其竞争指数从99下滑至65。

  虽然国企就业岗位职位数不多,但更受大学生青睐,致使其岗位竞争指数高达165,远超小微企业。

  汤庭芬说,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受就业的陈旧观念束缚以外,国企的“工作稳定、待遇尚好、成长空间大”是主因。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社会全方位给力,让中小微企业或民营企业更好地发挥吸纳求职者就业主体功能 作用。

  中高端人才百万年薪“一将难求”

  “此外,技工人才缺口有逐年加大趋势。”汤庭芬举例说,比如深圳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很快,但人才“短缺”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该行业的中高端人才百万年薪都“一将难求”。深圳的不少企业,不缺资金、不缺项目、不缺订单,就缺以中高级技工为主体的技工人才队伍。例如,深圳约有3000家汽车维修企业,从业人员约有8万人,据权威人士估算,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汽车维修行业用人将达18%-25%的缺口,约1.5万-2万人。

  分析原因,《报告》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部分技工人才选择回乡从业;因不满薪酬或工作环境等因素,技工流动性大,有的企业月均“跳槽”的技工达20%;技工人才培养难度相对较大等。

  汤庭芬认为,要改变技工“短缺”和普工流动过于频繁的状况,说到底,要靠企业、政府和社会打出“组合拳”,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上策。

  应届毕业生房屋租金压力大

  去年,深圳应届毕业生每月有2734元薪金,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2807元。按现在深圳的房价,应届毕业生的房租要占薪金的三分之一,成为其最大压力。

  “其实,这种压力不仅应届毕业生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在深圳务工的外来建设者的压力更大。”汤庭芬说,很显然这对深圳的改革、发展、稳定、和谐是极为不利的,深圳市政府应实行创新驱动,探索顺民心、合民意的治本之策,为缩小“贫富差距”而尽到一份“先行者”的责任。

  劳动纠纷在局部地区频发

  《报告》指出,去年,深圳重大劳动纠纷案件主要集中发生在龙岗、龙华、宝安等区,高度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企业搬迁、转型发展及停业待产等方面。在这类企业个体的和群体的劳动纠纷时有发生。主要问题是克扣拖欠员工工资、欠缴社保费用、随意处罚和解雇员工、欠薪逃匿等。

  汤庭芬认为,各级政府与劳动行政部门应当把劳资纠纷每年的集中整治和日常严格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劳资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彻底铲除危害劳动关系持续和谐发展的毒瘤,为“十二五”期间在深圳全市实现劳动关系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坚不可摧的根基。 (记者 杨丽萍)

【编辑:吴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