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无霾之地”话“抗霾” 博鳌关注健康命题

2015年03月27日 16: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博鳌3月27日电 题:“无霾之地”话“抗霾” 博鳌关注健康命题

  中新社记者 刘旭

  位于中国南部的海南岛一向以其南国风光和洁净空气为名片,打造生态旅游硬品牌。26日的博鳌PM2.5指数只有10,可谓“无霾之地”。

  但在空气质量这个切实的“命运共同体”议题面前,任何一个地方都难独善其身。27日的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雾霾与健康”分论坛上,“铁腕抗霾”、“协作抗霾”、“公众抗霾”就成为了关键词,来自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各路嘉宾积极建言,发出博鳌的“抗霾”声音。

  “环保创新榜样”张跃:“谈抗霾,觉悟是前提”

  “雾霾的危害到底到了什么地步?”去年刚入选“全球环保创新榜样”的中国远大集团董事长张跃在当天发言一开始就抛出问题。“我一直坚持用仪器检测,结果显示中国绝非雾霾的唯一受难国”,张跃用数据举证北京和柏林在冬季的污染物数值,“我们必须意识到,雾霾是全球性问题,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在承受其严重后果。”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觉得维持现状或者逐步改善就可以,必须要有觉悟,把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放在相当的高度。”张跃在发言中数次强调全社会的抗霾“觉悟”,他认为,在空气治理过程中,“觉悟高于一切”,无论是科研技术行为、政府的决策行为还是民众的环保举动,“前提都是人的觉悟”。

  数年前,张跃曾购置两架私人飞机,当主持人杨澜问及这两架飞机的现状时,张跃说这两架飞机在2008年上半年就已经停飞,现在就是在机场的“摆设”。“总有企业家咨询我买飞机的事情,我先是教导,后来是‘骂’,现在我要说,我们都应该觉悟了,整个社会都要建立起自我约束的觉悟。”

  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中国抗霾大有希望”

  同为分论坛嘉宾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当天在现场为张跃停飞私人飞机的行为“点赞”,“治理雾霾取决于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的联动效应,每个人都和环境质量息息相关,改善环境必须有公众的个体参与。”

  中国治霾到底有没有希望?面对提问,这位长期从事气候研究、中国首位徒步穿越南极的科学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并列举了中国政府在改善能源结构方面的一系列实际行动,“中国的抗霾行动非常坚决,民众的环保觉悟也有了很大增强,要说治霾成功的可能性,我认为是很有希望的。”

  不过,秦大河也提醒,抗霾“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这个盘子太大,不是今天开始治理,明天就能治理好,新能源转化技术革新、实用技术的配套、民众科普教育等方面都需要一个过程。”至于中国抗霾的具体期限,秦大河坦言,“两三年太短、三十年太长,但是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决不放松。”

  “地产大亨”潘石屹:“盖房子也要抗雾霾”

  “作为地产商,您为何到雾霾治理分论坛当听众?”听到中新社记者的提问,在分论坛后遭各路媒体“围堵”的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停下脚步回答说,“大家一谈起雾霾,基本都是在关注钢铁、汽车等行业,但实际上,超过三分之一的能源消耗都是来自于建筑行业,比汽车行业还要多。所以建筑行业降低能耗,对治理雾霾问题可能更为重要。”

  潘石屹强调,建筑行业降低能耗实际上就是要降低建筑日常运营的能耗,这就必须依靠科技。他同记者分享了他在过去三年间一边“盖房子”、一边“高科技抗霾”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将建筑物的年耗电量降低至每平方米55.7度电,这一数值是美国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是全球领先。”潘石屹说,他只是为节能科技提供一个平台,一旦这些技术走向成熟,就可以向全社会推广。(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