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利用金融工具“督促”产业升级

2015年03月31日 11:4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中国有一些传统行业面临着麻烦和难题。中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需要允许这些行业平稳地做一些自身的调整,甚至包括有一些行业要从市场上退出;另一方面,要鼓励一些新兴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创业企业、高科技行业的发展。

  分析人士指出,周小川的表态进一步透露了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心。未来中国将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这些面临“麻烦和难题”的传统行业,主要是重化工业,包括钢铁、水泥、建材和石化等。此外,服装、家电以及部分汽车生产行业,也可归类到这个范畴。

  至于行业退出,多数专家表示,行业整体从市场退出在当前中国并不现实,但是一些传统行业中的落后、过剩产能和其中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确实面临着从市场退出的压力。

  澳新银行经济学家周浩指出,周小川的表态意味着传统行业的去杠杆化进程不仅没有终结,还有进一步加深的可能性。这表明中国希望通过“扭曲操作”的方式来让更多的金融资源向新兴行业集中,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市场活力的释放。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科技产业以及服务业等必然会成为大量需要金融资源的领域,在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的情况下,要求传统产业让渡金融资源,周小川发出了一个明确的政策信号。

  从现实情况看,传统行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能力开始下降。201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0和2.2个百分点,两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四成以上。

  周浩表示,压制传统行业的债务泡沫,拆除影子银行系统中的信用炸弹,表明了政府加快结构调整的决心。随着传统行业占用金融资源的减少,其边际效应会带来整体社会融资成本的下滑,推动整体经济的资源使用效率提高。

  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的结合,似乎才是中国未来政策取向的中心议题。具体来看,通过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引导资金流向更具效率的领域,进一步减少对于传统领域的不合理支持,是政策多管齐下的着力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再难出现类似‘四万亿’的大规模刺激,以避免出现过多廉价资金追逐投资项目的现象。”周浩表示,未来钢铁、建材、水泥等行业的信贷政策可能会收紧。

  面对定向调整、信贷收紧和需求下滑等不利因素,一些传统行业企业只有加快升级脚步,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做到由大到强,才能解决当前面临的麻烦和难题。

  预测显示,未来中国钢铁实际需求将在7.2亿吨附近向下波动,减量发展将成为行业发展新常态。业内人士认为,钢铁等传统产业不能再用传统方式运营,而是要抓住市场变革机遇,提升行业竞争力,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修订《钢铁产业政策(征求意见稿)》将以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主线,其特点之一就是明确提出加快钢铁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今年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互联网+”,为传统行业升级做强谋划了一条新路。据透露,中国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通过融合发展来培育新的业态、培育新的增长点。

  无论是互联网品牌进军传统制造业,还是电商走进千家万户,又或是互联网金融改变支付习惯,都是“互联网+”在各传统领域打造的新型商业模式。今后,将会有更多的行业被互联网化,每一个行业都会贴上“互联网+”的标签。

  “中国制造”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的一大重磅武器就是互联网。据工信部测算,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至少可带来约3万亿美元的GDP增量。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ICT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制造业的结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触发点,智能制造将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主攻方向。将来的制造业可能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记者 刘欢 有之炘)

【编辑:吴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