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第二支中国医疗队凯旋 在尼共救治病人865人次

2015年05月25日 10:09 来源:重庆日报  参与互动()

  “欢迎回家!”5月24日中午12点50分,第二支中国政府医疗队的54名成员乘机从拉萨抵达重庆江北机场。当他们走出机场通道时,等待已久的工作人员和家属们发出了兴奋的欢呼声和热烈的掌声。

  这支医疗队成员分别来自我市10家医疗卫生机构,是按照国家卫计委的指令组建的第二支中国政府医疗队,于5月8日抵达尼泊尔,开展震后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

  在现场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医疗队副队长、市卫计委副主任刘克佳介绍,医疗队在尼泊尔共救治住院病人128人次,接待门诊病人737人次。年纪最大的病人85岁,最小的仅有1岁,都是地震中的灾民。5月21日,所有病人全部出院。

  国家卫计委应急办主任许树强专程出席了欢迎仪式,他对医疗队员深表赞赏和感谢。

  “感谢你,中国!”

  5月23日,第二支中国政府医疗队圆满完成赴尼医疗救援工作,启程回国。尼泊尔当地军民自发到医疗队营地送行,对于医疗队在尼泊尔的工作,他们铭记于心——

  点击图片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尼泊尔军民以自己独特的民俗方式,依依不舍地送别中国医疗队。记者 陈维灯 摄

  回身,再看一眼营地。

  虽然仅是几顶简陋的帐篷,但毕竟是战斗和生活了近20天的地方,谁都会有些留恋。

  尼泊尔当地时间5月23日清晨6时30分,第二支中国政府医疗队的队员们背上行囊,准备回家。家,在喜马拉雅山脉另一侧的中国。

  推开营地小小的铁门,眼前的情形让所有人动容。驻扎在杜力克的尼泊尔军队在门外一字排开,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微笑,每个人的手上都拿着一束鲜花;杜力克当地的居民,已经将营地前小小的坝子挤满,他们拿着提卡(一种酸奶、米和朱砂的混合物,表示神灵的存在,接受提卡的人会受到神灵的庇佑),拿着哈达。

  尼泊尔的军民们用自己的方式,前来送别医疗队。他们为医疗队的每名队员送上鲜花,在额头上涂上提卡,献上哈达;每一个人,都会双手合十,真诚地说着:“达尼吧(谢谢)!”感谢中国医疗队在艰苦的环境下所作出的卓有成效的医疗救援工作,感谢中国人民在地震后伸出的援助之手。

  “治病救人是第一要务!”

  737人次,这是第二支中国政府医疗队在杜力克15天的门诊诊疗数,平均每天接近50人次。

  除了门诊诊疗外,从5月8日抵达到5月23日离开,医疗队还完成了587项次的实验室检测,开处方464份,放射检查68个部位数,B超检查274个位次,实施各类手术148台次,累计治愈住院病人128人,累计完成消杀灭面积19.7万平方米,在52个点采集水样16批次,为50个饮用水点投入消毒剂18批次,处理厕所垃圾堆78个次,疾病监测842人,健康教育70人次。

  数字,是枯燥的,但在枯燥的数字背后,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是50多名医护人员的通力合作和全力以赴;是我市10家医疗机构的鼎力支持。

  从5月4日接到国家卫生计生委通知,指派由我市组建第二支中国政府医疗队赶赴尼泊尔参加震后医疗救援开始,我市各有关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内组成了一支由心胸、神经、创伤、普外等各临床专业及流行病、卫生检验等公共卫生专业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援队,并分两批在5月6日和5月8日抵达尼泊尔杜力克,随即开展医疗救援工作。

  在全体队员抵达杜力克后,医疗队指挥长刘克佳立即主持召开了首次全体队员会议,传达了市委、市政府的指示,并就救援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和再部署,强调到尼泊尔进行医疗救援工作是国家交办的重要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为了完成如此重要的任务,医疗队全体队员秉承“治病救人是第一要务”的宗旨,团结协作,在杜力克营地有限、简陋的条件下,不畏艰难、不辱使命,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再难,也要坚持!”

  在杜力克开展医疗救援工作,医疗队要面临多重考验。

  语言不通,这给诊疗工作带来极大麻烦。“虽然有翻译,但交流起来还是很困难。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在为病人检查时更加细致和耐心。”精神科医师李静如说,“在这里,看10名病人比平时看100名还累。”

  累的还有病房区的医护人员。在病房区,病人们从不固定待在一个床位上,而是走到哪累了就在哪躺下。“和国内完全不一样,你不能把病历贴在床头。前一分钟这张床是这个病人,下一分钟就有可能换成另一个病人。”骨科医师林曦介绍,无奈之下,医护人员只能让病人自己保管病历,并强迫自己用更多的心思去记住更多人的面孔和他们对应的病情。

  困难,还来自于自然环境。

  时不时的余震,严重影响着营地内的电力供应,甚至出现过手术正在进行却突然断电的情形。医疗队后勤保障组的队员们几乎是时刻待命,只要停电,立即用自带的发电机进行发电。

  不仅如此,余震还意味着队员们时常面临生命安全的威胁。在5月12日7.5级强震发生时,焚烧医疗和生活垃圾的防疫队员季恒青就险些跌入火坑。

  此外,杜力克当地反复无常的天气也让人抓狂。“一天有四季。白天40℃高温,又热又闷;夜晚10℃以下,又冷又湿。”这样的天气,让医疗队许多人患上了感冒等病症。

  自然环境的艰险,还体现在野生动物对营地的入侵。由于营地位于林区,蚊虫、蛇、乌鸦等动物时常给队员的生命安全和医疗工作带来麻烦。队员石统东和彭雷被蚊虫叮咬,痛痒难忍,靠当地民众的草药才得以治愈;队员胡庆还在营地帐篷外徒手捉住了一条毒蛇;无处不在的乌鸦更是在队员们晾晒的衣服、帐篷、饭菜等处洒下粪便。

  然而,艰难困苦,无法动摇队员们的决心,每个人的心里都只有一句话,“再难,也要坚持!”

  “我们是兄弟!”

  坚持,换来的是卓有成效的医疗救援工作,换来的是尼泊尔人民的高度认可和赞誉,也换来了中尼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每天,都有许多杜力克当地民众自发到医疗队帮忙。

  “你们那么远来帮助我们,我们做这点事,实在微不足道。”尼克曾在中国留学四年,他从加德满都赶到杜力克担任中文翻译,每天要骑摩托车往返近70公里,但能为医疗队帮忙,他很开心。

  10岁的奥比芭莎因带表妹到医疗队看病,也从此爱上了医疗队。每天,奥比芭莎都会到医疗队帮忙。每当医护人员对儿童病人束手无策时,奥比芭莎总能用各种办法,让孩子们破涕为笑,乖乖配合检查。

  当地居民白苏迪,不仅将自己向政府承租的土地无偿提供给医疗队建立营地,在医疗队需要帮助时,他也总是不余遗力。“没有柴油发电,他10分钟就能帮我们搞定;营地缺少网络,他免费提供自家的网络;营地的全套厨房用具,全部都是他免费提供……”后勤保障组组长郭亮感动于白苏迪的热心,而白苏迪却为医疗队的出色表现叹服。

  “你们是真心实意来帮助尼泊尔人民的,我们都非常感谢你们。中国和尼泊尔,我们是兄弟!”白苏迪的话,有充分的事实依据。5月9日晚,手指肌腱被彩钢瓦割断的沙莱特曼,步行26公里,到医疗队求助。在他的村子周围驻扎着几支医疗队,但他选择了距离最远的中国政府医疗队。

  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也没有让他失望,在简陋的帐篷手术室里,他们跪地手术半小时,成功地为沙莱特曼进行了肌腱修复手术。手术完成,沙莱特曼的手指就恢复了屈伸功能。

  5月23日清晨,特意在前一天晚上赶到杜力克的沙莱特曼也出现在了送别医疗队的人群中。他找到为自己动手术的骨科医师罗小辑和林曦,热泪盈眶,连声说——

  “感谢你,中国!”

  (记者申晓佳)

【编辑:王忠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