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基本解决防沙治沙中“中幼龄林”衰败或死亡问题

2015年07月01日 20:2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记者近日从中国林科院了解到,该院荒漠化所通过系统研究提出了低覆盖度防沙治沙的原理与技术,基本解决了我国防沙治沙中“中幼龄林”衰败或死亡问题,建立了灌、草、乔等合理配置的“行带式”荒漠化治理新模式。

  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解释了荒漠化地区生态用水与植被恢复密度对稳定性的影响问题;建立了15%—25%低覆盖度能够固定流沙的新技术体系,基本解决了人工固沙林的植被难以持续稳定的难题,丰富了荒漠化沙地治理的生态学理论,具有创新性。

  土地荒漠化是我国生态环境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以中国林科院荒漠化所研究员杨文斌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历时十余年,在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等省区建立多个示范区,开展了“低覆盖度防沙治沙的原理与技术”研究。

  研究发现,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天然分布的疏林或者稀疏灌丛的覆盖度都是较低的,这些植被是历经地质历史变迁而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该项研究通过改变固沙林栽植配置格局,构建了低覆盖度防沙治沙体系。实现了乔木、灌木和半灌木植被的覆盖度在15%—25%就能够完全固定流沙治沙目标。并研究提出低覆盖度治沙的水分利用、带间土壤和植被修复、界面效益和降低成本等5大优势。

  该研究成果已在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等地进行推广,在实际应用中较好地解决了当地防沙治沙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发挥了林木的界面效益,林分生长迅速而稳定,有利于带间自然植被、土壤和微生物的发育,形成稳定的林草复合植被,还可大幅降低造林成本。

  据介绍,研究提出的行带式配置结构,已成为干旱、半干旱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重点应用的技术。初步估计,提高水分利用率15%至30%,风速降低率提高20%至35%,生物生产力提高20%至30%。(记者刘羊旸)

【编辑:吴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