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位美籍华人眼中的老友成思危

2015年07月20日 14: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7月20日,社会各界人士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送别成思危先生。 中新社发 刘宪国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成思危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来源:央视综合

  中新社北京7月20日电 题:一位美籍华人眼中的老友成思危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67岁的李大西专门从纽约赶到北京为老朋友成思危送别。8天前,80岁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逝世。就在老友逝世前一小时,李大西还给成思危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报告他所在的美国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的最新进展,他并不知老友病重至此。

  李大西和成思危最早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两人都是留学生,成思危学化工,李大西学物理。“但他很快意识到学好一门技术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而学管理可以解决整个国家存在的问题。”李大西这样理解老朋友46岁换专业的想法。成思危获得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来他把虚拟经济的概念带回中国。

  1998年,由成思危领衔的民建中央提出《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几点意见》的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一号提案”,掀起了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热潮。成思危被称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李大西知道这一方案出炉并不容易,在这之前成思危多方调研,仔细研究美国等国的相关经验,最终拿出了一份切实可行的意见。1998年两人还一起担任在中山大学举行的科技与工商国际研讨会共同主席,推动风险投资。

  过去近20年间,每年李大西和成思危都会在美国或中国见面。在李大西看来,成思危不像个国家领导人,更像个学者,“有水平、敢说话”是他对成思危的突出印象。

  1999年成思危到李大西当时所供职的雷曼兄弟公司考察。“我们当时提出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建议,成思危对此表示欣赏。”李大西说。

  2000年成思危访问纽约,两人再次交流对当时美国纳斯达克股灾的看法。成思危把他在纳斯达克的讲话交给李大西,让他放在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出版的《因特网创新与投资》一书中。“他说,我们不必为市场的波动感到恐慌,资本市场是波浪式前进的。他预言虚拟经济规模将超越实体经济。”李大西说,今天重读此文,再次被他的远见所震撼。看今天的股市,不也正是如此吗?

  2011年成思危参加李大西在纽约组织的创新与合作峰会,“他作为主讲嘉宾,谈到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启示,有深度研究作基础,又敢于暴露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这也是中国式民主的一个例子。”李大西说。

  成思危的演讲吸引了许多学者和企业家与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恩格尔前一晚从伦敦坐红眼航班赶到纽约。听完成思危的演讲后,恩格尔说,对比中美两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做法,可以看到美国是对经济刺激不力,而中国是刺激过度,两国的共通之处是金融系统都相当脆弱。成思危则认为中美创新与合作可以把世界带出经济危机。这个观点也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

  成思危给李大西的另一深刻印象就是他对新生事物的强烈兴趣。2013年当了解到李大西他们在推动3D打印时,他津津有味地看了演示后表示热情支持,还把样机带回办公室进一步试验。

  教育也是成思危和李大西经常交流的话题,他们一起讨论过在中国创立职业教育大学的计划,也讨论过在美国办大学的问题。2011年在纽约创新与合作峰会上,成思危曾说“经济只能解决今日问题,科技保证明天,只有教育确保后天”,这让李大西至今记忆深刻。

  成思危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李大西深感认同。当李大西被任命为美国哥伦比亚国际大学校长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成思危请教如何办好这一强调创新创业的大学。可惜斯人已去。(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