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我们的校服为何“美”不起来

2015年09月08日 13:29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 

  最近,一部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学校》,在国内社交媒体引来热议。片中5位中国教师用传统的中式教育给英国孩子上课:升国旗,做广播操,大班上课,纪律严格,填鸭式教育。为了展现“原汁原味”的中国式教育,中国老师给英国孩子穿上宽松肥大的中国式校服——这的确是中国式教育的典型符号。

  2014年我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做访问学者,8岁的儿子也在伦敦一所小学接受了一年英式教育。这是一所相当普通的公立小学,校服当然也是相当英国范儿:白色衣领的polo衫,带有学校logo的红色毛衣,黑色长裤。简单,但很神气。其实,这所学校真正的校服只有两件:一件红色的圆领T恤,作为夏装,一件红色的圆领毛衣,作为秋冬装。这两件校服上都印有学校的logo,一共才13英镑。在寒冷的冬季,学生在校服外套上自己的外套或滑雪衫来学校,进教室后脱掉外套,仍穿着校服上课。至于带白色衣领的polo衫和黑色长裤、运动鞋,由家长按照学校要求自行到超市购买。每年新学期开学前,各超市专门辟出校服专区,专卖各式校服,价格也不贵。加上校服质量极佳,家长用于购买校服的经济负担并不重。

  附近另外还有两所小学,一所中学。这两所小学校服的款式与儿子所在的学校差不多,但主色调不同。中学的校服,无论男生女生,上身黑西装、白衬衣、红领带,下身男生身穿西裤,女生穿着短裙。每天上学、放学时,街道上四所学校的学生来来往往,身穿不同的校服。哪所学校的学生,一目了然,但浑身上下无不透着一种极具魅力的英伦范儿。

  回国后,儿子在小区附近一所小学读书。每天早晨,当我给孩子穿上宽宽松松的中国式运动校服时,心里总有一种巨大的失落感——相比英式校服,我们的校服相形见绌。

  我们的校服,几乎是一水的运动装,没有明显的男女区别。品牌虽有不同,但样式大同小异。从大城市的重点学校,到基层的乡村小学,都具有相同的特征:臃肿,难看,质地粗劣,毫无美感可言。我又想起7、8月间,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旁的英国国家美术馆,来自世界各国参加夏令营的学生穿着赏心悦目的校服出入这一艺术的殿堂,而难看的就是中国孩子的校服。

  据说,世界上最早的校服出现在亨利八世统治时期的英国,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英国学校普遍重视校服,校服成为培养学生纪律意识、规范学生言行的一种手段,同时也体现了学校形象。而统一的校服,还有效地杜绝了学生之间的攀比,创造了平等的学习环境。伊顿、哈罗等私立贵族学校,都有各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校服。伊顿公学的伊顿外套、哈罗公学的硬顶草帽等,对于塑造学生的优雅气质和绅士风度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即使是那些普通的公立学校,校服也精致优雅。剪裁合身的外套和白色衬衫、舒适的V领套衫、尽显绅士范儿的领带,在整齐划一中不失时尚和活泼。身穿这种校服上学,学生会有一种被充分尊重的感觉,由此而生一种自豪感,甚至有人会因为心仪的校服而选择某所学校。

  清末民初,我国从日本和欧洲引入了校服概念。民国时期的学生校服,体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特点。男生以日式的中山装或军服式学生装为主,也有欧式的西装皮鞋,外套中式长衫。女生则多短袄长裙,或者是改良式的旗袍,显得时髦清丽。这一时期的中国校服,既吸收了西式服装的优点,又很好地保持了民族传统,同时充分体现了青年男女的性别特征。特别是女式校服,端庄含蓄,富有东方女性之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生的校服引进了苏联式制服。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校服在我国基本销声匿迹。从90年代开始,运动式校服在全国中小学校逐渐普及开来,很多中小学生都裹在宽大的运动服里度过了学生时代。

  运动式校服的主要特点,一是去性别化,青年男女的性别差异被同样宽松肥大的服装抹平了,二是审美上的粗鄙化。

  去性别化,折射出部分教育管理者对女性身体和性的恐惧,这种恐惧源于中世纪式的禁欲主义传统。身体,特别是年轻女孩子的身体,被看作一种具有威胁性的、难以把握的危险现象,不得不受到文化过程的充分控制和管理。而有些教育管理者则乐于通过去性别化的校服对学生青春期正在发育的身体进行简单有效但却违背人性的“规训”。例如有些家长认为过于好看的校服会让学生早恋。曾经南京一所中学要给学生定做“韩版”校服,因反对的家长太多,学校终于放弃了这一计划,将校服改回了运动服。

  至于审美上的粗鄙化,则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中美育的缺失,以及对学生基本人格尊严的忽视。穿上这种校服,学生恐怕很难有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说严重一点,这是对学生人格的粗暴践踏,不是育人,而是毁人。有调查显示,我国绝大多数中学生及家长对校服的满意度极低。而网络上对中国式校服的全民吐糟,充分说明了那些曾经身穿运动式校服长大的青年一代的不满。

  一个国家的校服是文化、教育、历史的缩影,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手段,同时也反映了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国家的办学宗旨和学生的精神面貌。男女区分的校服,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性别认知。美观时尚的校服,则有助于学生养成自尊自信、优雅从容的良好气质。

  不客气地说,中国式校服是教育改革中最保守顽固的堡垒之一,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作者杨剑锋系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副教授)

【编辑:陈鸿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