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拟新建120个水务监控点 289个点统一指挥

2015年10月12日 16:24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 
北京拟新建120个水务监控点289个点统一指挥
建设过程仅80天的“1+7+5+16”新防汛指挥体系。

  120个“水图”监控点拟新建

  整合原有169个水务图像监控点 信息化手段支撑汛期指挥

  今夏汛期里,每一场暴雨和急雨中,北京市防汛指挥中心里都是紧张忙碌的调度指挥;每一场夜雨中,不仅有市防汛办工作人员的彻夜不眠,而且还有北京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维护人员忙碌的身影。

  北京晨报记者日前从北京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获悉,为了将市防汛指挥中心会商调度系统打造得更“智慧”,传输实时画面更及时和全面,本市正在进行水务图像监控系统的前期设计工作,将原本分散在各单位、新旧不一的水务图像监控设备进行“查漏补缺”和统一整合,搭建高清数字图像实验平台,这套图像系统计划明年汛前投入运行,用以保障汛期指挥调度。

  系统建成后,包括各区县水务部门、排水集团等单位在内的防汛业务监控图像将得到统一整合,各单位实现资源共享,为防汛管理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整合后的图像监控系统预计在2016年汛期里就能发挥出作用。

新防汛指挥体系项目负责人王柏春(左二)在工作现场。
新防汛指挥体系项目负责人王柏春(左二)在工作现场。

  查漏补缺

  一条河一条河去梳理

  当前,暴雨倾盆时,坐镇市防汛指挥中心能纵观34处水务行业现场传回的雨情图像。每一场战斗般的指挥调度中,汛情数据和实时传回图像的结合,对指挥调度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快速性来说,是基础保障。

  34处反映汛情的实时图像,够不够?北京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系统集成部副主任史明透露,这还远远达不到防汛决策指挥的需求,目前自动化所正在配合市防汛办完成相关方案设计工作,系统一旦建成,本市防汛指挥调度将拥有点位更全面、画面更清晰、细节更丰富的水务图像监控系统。

  史明坦言,虽然已能实时看到多路汛情图像,但防汛指挥中心仍存在图像站点覆盖不完整、雨天和夜间图像不清晰、站点摄像机照射位置与防汛需求不一致等问题。这些缺点造成的后果是暴雨倾盆时,指挥中心无法及时准确掌握现场的实际情况,影响指挥调度决策。比如,潮白河水流量大时,防汛指挥中心想看看向阳闸现场实际情况,但是没有监控画面,看不到现场实况,只能看干巴巴的数据。

  史明介绍,市防汛办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正在设计的水务图像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五大类监控内容:城市河湖重要闸坝;大中型水库的库区、大坝、溢洪道;永定河、北运河等重点流域的河道岸堤、拦河闸坝等;城区重点排水泵站排入河道的排水口;重点立交桥桥区泵站的运行情况、桥区积水情况等。

  “我们将结合五大类监控内容,查漏补缺,市域范围内我们将一条河一条河去梳理监控点位。”史明说。

  统一整合

  289个监控点统一指挥

  史明透露,本着充分利旧的原则,水务图像监控系统建设包含两方面工作,一是新建,一是整合。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拟对原有的五大类水务监控摄像头进行“查漏补缺”,保证看得全、看得清。对特别重要的监控点位,先排查“现在有没有”,然后梳理“看得清看不清”。比如密云水库的图像,要加装高清数字摄像机,保证北京人的“大水缸”各种水情水态都要“纤毫毕现”;现存的一部分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摄像头,也将逐步进行新老交替、更新换代,比如清河西半段的摄像头均为上世纪90年代建设。

  北京晨报记者获悉,水务图像监控系统的建设中,预计将新建120个监控点,整合169个监控点,总计289个监控点。史明介绍,新建的120个视频监控点将涵盖五大类型,分散在北京版图的各个角落,很多点位将设置在北京出入境水文站等“边缘地带”上,其中包括目前指挥调度中心“目力”所不能及的延庆、平谷等交界地带的水文站。明年,这些偏远水文站的图像也能及时传输。

  计划整合的169个点分布在各相关单位,它们的建设模式、结构、编码方式、厂家都不统一,如何通过一个软件平台将其统一是本次项目的技术难点。“北京的十多个中型水库,约一半都为各区县直接管理,这里面也涉及整合工作。”通过设计项目组的技术调研与实际试验比对,解决了整合这一难题,通过统一的图像监控平台,各单位将可资源共享图像信息,不致重复建设,也可避免出现信息壁垒。

  史明透露,全市水务图像监控系统的建设预计将在明年汛期前发挥效益。届时,本市将可及时对可能或正在发生的汛情、险情、灾情进行动态监视,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确保水库、河道安全运行,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洪决策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幕后故事

  技术人员“雨声就是命令”

  今夏暴雨中,每一次的疾风骤雨,都有市防汛指挥中心会商调度系统在风雨中“掌舵”。

  据介绍,新的防汛指挥系统是2014年2月24日启动建设的,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参与并实施项目。4月30日指挥中心具备展示功能,5月15日完成全部建设、投入使用,整体建设过程仅历时80天。

  新防汛指挥体系为“1+7+5+16”结构,即1个指挥中心,7个国土、交通等分指挥部,5个流域,16个区县,形成一个全面统筹的防汛组织体系。“1+7+5+16”新防汛指挥体系建设了视频会商区、综合信息区、专家会商区、媒体直播间,在汛期里显著提升了防汛信息化的水平。

  在当时的项目负责人王柏春眼里,这一改造项目短短80天的完成速度“创造了类似项目建设历程的新纪录”。80天包括装修,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几乎没有休息日。和普通上班族相反,周六、日如果想休息,你得先请假,不请假就是默认7天工作日。项目团队分解工作结构,明确工序之间的搭接关系,活儿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去;有问题不能过夜,哪怕再晚,这个问题今天之内也要解决掉。“到了最后一个月,我们的时间不按天来算,而是每天按小时来算,倒排工期,精确到小时。”就靠着这样的加班加点、快速跟进、压缩进度,实现了80天完工的“奇迹”。

  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系统集成部主任孟坤回忆,项目期间,王柏春在老家承德的老母亲突发急病进了ICU病房,王柏春将所有工作都安排完,只请了一天假,奔赴承德,看望了ICU中的母亲一天,次日又急急赶回了市防汛办项目施工现场。

  项目进入后期保障后,由于是新建系统,维护和保障任务特别重。夏天夜雨多,市领导凌晨两三点赶赴现场的时候不少,往往调度指挥结束都深夜了,维护人员在此期间要一直坚守岗位。多少个雨夜,王柏春和其他保障人员们累了就在指挥中心的椅子上躺一宿。

  从去年5月投入使用到12月项目验收,王柏春们保障指挥调度和日常会议总共300多次,基本一天一次多,指挥调度系统的实用性得到了检验。

  “雨声就是命令”,虽然不是防汛抢险的一线人员,但身为幕后提供技术支撑的水务技术人员们,也体会到了这句话背后的艰辛和责任。

  【小档案】

  北京市水利

  自动化研究所

  北京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于1989年成立,26年来肩负着监测监控技术领域的科技研发、标准规范制定、新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工作,为更好地服务北京水务信息化发展提供坚实后盾。近年来,水利自动化研究所更明确了以技术支撑服务为主要职能,以8个专业技术小组为创新原动力,着重于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行维护等工作的开展,为北京水务提供了信息化安全保障。目前,水利自动化研究所正在大力推进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微应用创新研究工作。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王海亮

  本版供图 北京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

【编辑:王忠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