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小学生午休为何“宅”教室?学校:“圈养”是怕意外

2015年10月19日 16:51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 

图说:福山外国语小学的学生们第一节课,就是全体师生大热身 来源IC

  秋意正浓,趁着午休去临近的公园绿地走走逛逛、放松身心,是申城很多上班族的选择。但是,记者近日在经过一些小学时却发现,操场上并没有嬉笑打闹的学生,校园里也罕见学生闲庭信步。午休的校园,为何静悄悄?是什么原因,阻拦了孩子走向操场的步伐?

  圈养

  午休变成订正时间

  中午12时至13时,记者分别来到本市多所小学门外,隔着铸铁栏杆,操场一目了然,然而,阳光下,并没有学生的身影,教学楼中也是一片宁静。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种情况在沪上校园并不罕见。“午休的时候,孩子一般就呆在教室。”家住长宁区的程女士觉得,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也蛮可怜的,从早上8时不到进校门,几乎要坐到下午4时多放学。从孩子口中,程女士了解了学校的一日作息——上午学生要上四节课,吃午饭是11时45分,大约到12时30分左右,就会有任课教师进教室来让学生订正作业,一直要弄到下午1时上课铃响。所以,整个午休时间也基本上坐在原地不动。

  事实上,除了午休,课间下课,不少申城小学生也没有跑跑跳跳的机会。有孩子告诉记者,自己的教室在楼上,跑到楼下玩耍一上一下要好几分钟,再加上课前准备、交作业都需要时间,有时上一节课老师还要拖堂几分钟。所以,除了上厕所,他们干脆呆在教室里。有家长担心,虽然下课和午休,孩子完成订正后,可以看看课外书或者几人一组下棋作为放松,但是,长时间近距离的用眼,对视力难免造成影响。

  程女士说,家长会上,也有人提出过是不是让孩子课间适当地出去放松一下,但立即遭到班主任和不少家长的反对,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最顽皮的阶段,不在老师看管的视线下就容易惹是生非,况且,放到室外,出现伤害事故的概率也会提高,在没有足够监管力量的前提下,还是不出教室好。“全班40多人,全校1000多个孩子,老师说,不可能一下课都涌到操场上去玩的,而且更容易发生碰撞事故,还是呆在教室里安全些,也放心些。”对此,程女士颇感无奈。

  放养

  “赶”出去舒缓压力

  那么,是否畅快地玩耍,一定会带来安全隐患?小学的预习、复习、订正等作业量,必须利用午休一个多小时来完成?在部分学校,记者见到了不一样的情景。

  徐汇区向阳小学三年级女孩洋洋还记得,一年级开学第一天,自己就在操场上蹭破了膝盖。不过,这阻拦不了洋洋和伙伴们至今仍一下课就冲下楼,去操场玩一阵。午休时间就更不用说,洋洋说,护导老师通常站在操场边上看着他们玩,受点小伤,老师鼓励他们学会自己去医务室治疗。洋洋自豪的是,自己“跑得快了、跳得高了,并且和同学一起编了好多新的游戏!”而洋洋妈妈觉得,虽然每天回家见到的是一个小辫都松了的“疯丫头”,但孩子精神好、不常感冒,这很重要。

  上海市实验学校二年级男孩家长陈女士觉得,孩子入学一年多来,她最满意的“成绩单”有两份——双眼保持在5.2的视力检查结果,以及随身计步器上每天超过1万步的记录。在该校,记者看到,12时多,操场上一片孩子们的欢笑。踢球的、玩剪刀石头布的、你追我赶的……有孩子玩到兴起趴在地上,也并没有老师劝阻。“我们要求老师,下课、午休,要把孩子‘赶’到户外去。”校长徐红介绍,该校小学部开设了午间“阳光俱乐部”,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玩或者跟着体育老师一起游戏,教学楼也以科技、音乐、探究等为主题设计了各楼层走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今年新生入学体验,已经有30%的孩子视力不达标,所以更要把孩子‘赶’出教室。”徐红说。

  徐红认为,对于孩子们成长来说,打开“心界”和“眼界”尤为重要。徐红坦言,作为本市唯一将基础教育阶段学时从12年压缩至10年的学校,上海市实验学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不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更有职责让孩子带着对学习的兴趣、对校园生活的喜爱,愿意去承担适度的压力。下课和午休时间的调节,显得尤为重要。(记者 陆梓华 王蔚 实习生 郜 阳)

【编辑:刘湃】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