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学者研究成果使青蒿素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2015年10月27日 13: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上海10月27日电 (记者 许婧)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唐克轩博士27日在上海介绍了其领衔的团队在培育高含量青蒿素青蒿及产业化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或将颠覆青蒿素行业的原有模式,解决全球青蒿素供应不稳定的难题。

  唐克轩领衔的研究团队采用代谢工程策略,通过10年多的研究,先后获得了含量达1-1.5%的杂交种(第一代青蒿产品)和含量达1.5-2%的代谢工程青蒿(第二代青蒿产品),动物试验证明改良青蒿及其产品是安全的。

  近来,该研究团队又推出了第三代青蒿产品,其不仅含量高还能抗除草剂,有效地解决了大规模种植中除草的问题。

  今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在青蒿素原料行业缺乏稳定的市场秩序的当下,屠呦呦的获奖令人重新审视青蒿行业存在的产业困局,建立低价、高产的青蒿原料基地成为行业的当务之急。

  唐克轩介绍说,国外有技术利用酵母生产青蒿素取得突破和进展,但该方法生产成本在人民币2000元以上,且年供应量预计为50至60吨,远达不到每年约200吨的全球需求量,“该技术无法取代现有的植物提取技术,却使得国内的青蒿素生产企业降低了青蒿素的价格预期,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逐步提高,预计未来几年青蒿的种植面积将逐年萎缩,青蒿素的原料供应将面临短缺。”

  要解决当前国内青蒿行业的困局,就需要改变现有的农户零散种植的模式,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的基地种植模式。而这需要开发出能在平原地带,尤其是利用率不高的滨海盐碱地正常生长,且含量可比美其原产地武陵山区的青蒿新品种。

  唐克轩团队先后在上海崇明岛和山东东营的滨海盐碱地试种其开发的第一代青蒿产品,青蒿产量和含量不低于青蒿主产区,并尝试机械化收割,取得较好效果。第三代抗除草剂青蒿产品的推出,使利用废弃的盐碱地规模化、基地化种植青蒿成为可能,青蒿素的生产成本可降低到1000元/公斤,从根本上解决青蒿素原料供应的问题。

  此外,团队在青蒿素的新用途(抗肿瘤、治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拥有了数项发明专利,为拓宽青蒿素的应用范围打下了基础。目前,该团队已建立了由40余项专利技术组成的专利技术网,使本研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唐克轩称,现阶段,研究团队正与企业等接洽,希望加快成果转化,确保中国青蒿素生产的国际龙头地位的同时,为数亿饱受疟疾痛苦的患者带来福音。(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